“快看,我的爺爺在展板上面!”
“這個展品跟我小時候用的一模一樣?!?/p>
“哦!原來背后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
如今的天馬古厝群,過去門可羅雀的陳氏廳堂內,多了三三兩兩前來循跡追憶的村民與游客。回首一年來的光陰,在天馬村以文化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為村莊留存歷史記憶的故事,注解著我從校門到村口,從畢業生到“村里人”的轉變經歷。
初到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游洋鎮天馬村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我還沒來得及將各位村干部的名字和面孔對上號,村委會主任鄭星輝讓和群眾一起參加古厝群及周邊的人居環境整治:河道垃圾收集、古厝柴火清運、埕地除草清雜……這些都為天馬村的文化振興做好了空間上的準備。而在勞動間隙,同行的村干部及村民最感興趣的就是初來的我。
“阿弟羔,你是哪地人?”有位有點年紀的嬸媽問道。她手把手教我揮鋤頭時怎么用對力,我操著有些生硬的方言打聽天馬的現在和過去。這些經歷成為后來我為天馬村收集、編寫歷史故事的濫觴。
天馬村以山水自然光景風靡網絡,很快乘著流量“東風”,整體轉向鄉村文旅發展。除卻硬件上的準備,星輝主任希望我能發揮專業所長,從文化藝術方面為村內的主要景點古厝群做好文化“包裝”。于是,他安排我和負責展覽設計的廈門大學藝術創意與創新學院李蔚青教授對接,文字部分由我來校對、潤色。天馬作為村莊本身的歷史底蘊不深,李教授提出將個體的故事回溯到更大的歷史觀內,在鎮史乃至縣史中去展現天馬(人)的印記??晒咆热嚎臻g畢竟有限,最難的還是平衡與取舍。
在李教授的指導下,村干部文洪帶著我們在內外石門兩個自然村入戶走訪,既收集故事也收集可供展陳的物品。有些村民聽說后,很支持,為我們講古梳今、貢獻展品;也有人表示不解,特別是在收集物品時,有遇到年紀比較大的叔公、嬸媽懷疑我們偷東西,聽完來龍去脈仍是一雙狐疑的眼睛。設計裝修時現場起過沖突,星輝主任聽說了,拍拍胸脯說由他來負責做這些村民的工作。在農村確實有時做事不得不依賴這些傳統智慧作為有用工具。然而更多時候還是妥協,畢竟這是村里的公共空間,如何調和眾口是一門值得我們不斷探索的實踐藝術,而李教授和我也在相互探討中努力將眾人的理念融入整體設計。
成如容易卻艱辛,古厝群文化“軟裝”的最終落成還是贏來大部分村民的贊譽。今年春節期間,許多歸來的村民走進煥然一新的廳堂,開始跟著文字追尋祖輩的光輝足跡。除了文字之外,我們還陸續上墻了中草藥標本、村景油畫、書法作品……前來游玩的旅客不需再面對古厝那空蕩蕩的屋壁,而是有了可以閱讀的歷史和故事,能夠了解村莊的過去,同時通過展出的器具鏈接起記憶深處的鄉情愁緒。而之于我,這個項目也成為人生路徑上的一座紀念碑,記錄著我的轉變和成長。
村主任曾開玩笑跟我說,如今村里再沒人比我更了解這座村莊本身。于是,他將為客人導游、講解村莊故事的任務交給我,讓我去補足那些未來得及化為文字的鮮活歷史,也是讓我將自己以及眾人的鄉愁和記憶繼續書寫在故鄉的這片大地上。
郭俊鑫為游客講解天馬村歷史故事。(天馬村村委會 供圖)
天馬村古厝群全景。(天馬村村委會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