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伯伯,您的醫保電子憑證幫您激活了,以后買藥刷手機就行!”在嶄新的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洋口鎮集鎮村(居)黨群服務中心里,建民村干部廖九妹正手把手教光明村村民嚴桃龍激活醫保電子憑證。嚴桃龍高興地說:“以前各村各管各的,現在不管你是哪個村的村民,來到這里,村干部都會給你辦好,真是太方便了!”這個南平市首個“聯村合署辦公點”,正是順昌縣打破村界“壁壘”、進一步深化“跨村聯建”推行“聯村振興黨委”發展模式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在跨村聯建的基礎上,順昌縣創新推行“聯村振興黨委”機制,推動28個村成立8個聯村振興黨委,在黨建引領下抱團發展,蹚出一條“組織聯建、隊伍聯育、產業聯興、陣地聯用、服務聯抓”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通過農村黨建體檢發現,部分村存在資源分散、產業薄弱、人才流失等問題,有的村竹林資源豐富但沒銷路,有的村田產豐富但缺產業和技術,”順昌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坦言,單村發展的“孤島效應”曾讓干群一籌莫展。而順昌縣的破局之策,始于“組織聯建”的探索創新,因地制宜組建“區域聯動”“強弱聯合”“產業聯營”等3類聯村振興黨委8個,將“小散弱”的單個村擰成“一股繩”,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在班子建設上,8名群眾威望高、協調能力強的鄉鎮黨政班子成員兼任聯村黨委書記,12名致富帶頭人、企業技術人員進入聯建村“兩委”班子,各村黨支部書記“變身”聯村黨委委員,為跨村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共富工坊’建成后,不僅為村集體經濟增收了至少10萬元,而且工作時間靈活也促進了陪讀寶媽就業,平均每天每人能賺150元左右?!痹陧槻h洋口鎮上洋共富聯村振興黨委共富工坊工作現場,上鳳村后備力量彭其建一邊檢查施工設備一邊介紹道。像這樣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村級后備力量參與黨建業務、項目謀劃等重點工作的例子并不少,順昌縣以聯村振興黨委為平臺,強化村級后備力量培育儲備,通過定崗鍛煉、結對幫扶、專題培訓等方式,培育后備力量36名。開展聯建村“土專家”“田秀才”等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6批854人次,挖掘培育25名黨員致富能手參與聯建項目,為產業發展注入“活水”。
人才的集聚催生產業蝶變。嵐下鄉夏百新聯村振興黨委聚焦筍竹產業優勢,盤活閑置資產,引導夏墩村黨員領辦福建嵐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年購銷筍竹2000萬斤,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14萬元、村民增收2400余萬元,有效實現傳統筍竹產業向筍產品轉型發展。埔上鎮依托聯村振興黨委,整合柑橘產業資源,通過提升品質、延伸鏈條、打響品牌,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村集體增收144余萬元、上千戶果農增收200多萬元。這種“聯村振興黨委+鄉村振興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在全縣推廣,累計盤活閑置資產93處,流轉土地、果園8776畝,實現“黨建聯合”向“產業聚合”轉化。
變化最直觀的是群眾的生活,家門口服務更便捷了,矛盾糾紛更少了,村級運轉成本也更低了。通過推進聯村振興黨委事務集成化、服務一體化,引導45名村干部實行區域聯合辦公值班和志愿服務,做到群眾辦事一趟跑腿、一站受理、一次辦好,在化解矛盾糾紛中,區域聯排聯調聯解機制也更顯成效。今年3月,洋墩鄉郭源村與洋坑村兩戶柑橘果農因灌溉水源問題爭執不下,興洋聯村振興黨委的調解員通過“吃茶話事”為他們化解心結,最終雙方達成共識,同意共享灌溉水源,共同推動柑橘產業發展。推行矛盾糾紛區域聯排聯調聯解機制以來,已成功化解水源、林權等跨村糾紛200余件,曾經的“邊界爭議點”如今變成了干群共商發展的“和諧聯心橋”。更值得關注的是治理效能的提升,洋口鎮通過“集鎮村居集中辦公”每年縮減村級運轉開支15萬元。服務效率與治理成本一升一降,“聯村”變成了“聯心”。
通訊員 陳雪靈 鄭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