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沙河鎮黨委,推行“開門教育”模式,將學習課堂搬到街頭巷尾、田間地頭,讓黨員干部在直面群眾訴求、解決急難愁盼中錘煉黨性、轉變作風。
開門聽聲:腳步丈量民情,實事化解民憂
鎮黨委組織黨員干部常態化走訪,每周抽出兩小時,走上鎮區街頭巷尾,排查公共基礎設施,深入鎮區沿街商鋪與住戶家中,變“被動接訪”為“主動尋訪”。截至目前,累計走訪商戶逾1200家,收集涵蓋環境治理、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等領域的社情民意86條。
民聲就是行動號令。針對鎮區排水不暢這一老大難問題,集中疏通下水,維修破損設施,更換存在隱患的窨井蓋,改造提升雨水箅;針對群眾夜間出行安全之憂,全面排查檢修故障路燈。一系列“微實事”落地見效,讓群眾真切感受到作風新氣象。
開門辦事:盤活閑置資源,激活服務陣地
針對村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單一、人氣不足的問題,鎮黨委及時響應群眾對文體活動空間的期盼。借助“贛超”熱潮,投入資金盤活閑置土地,新建多片標準化籃球場和羽毛球場。
這一措施產生的“虹吸效應”成功帶動周邊村“青少年之家”“農家書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功能室的使用率大幅躍升。昔日“沉睡”的陣地真正“活”了起來、“熱”了起來,成為村民茶余飯后學習、交流、健身的首選地。黨員群眾紛紛點贊:“家門口就能打球看書,服務中心真正成了咱們的‘快樂大本營’!”
開門共建:“三個三分之一”聚民力,共建共享促和諧
如何破解村級公益事業“政府干群眾看”、資金籌措難、群眾參與度低的困局?沙河鎮黨委探索出“三個三分之一”共建機制:對于群眾強烈期盼、自愿籌資(或投勞)但資金存在缺口、村級財力又難以配套的民生項目(如村內道路硬化),采取“群眾自愿籌集一部分、村級組織盡力配套一部分、鎮黨委政府給予兜底保障一部分”的方式合力推進。
這一機制的精髓在于“以民愿定項目、以民資促共建、以民力強監督”。目前,已有3個村正緊鑼密鼓運用該模式推進道路提升、陣地建設等工程。群眾從“旁觀者”轉變為“主人翁”,踴躍籌資投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時,受益的群眾對工程質量監督的熱情和能力顯著提升,形成了有效的群眾監督網絡,讓工程真正成為“放心工程”“民心工程”。一條條平坦整潔的道路,不僅改善了村莊基礎設施面貌,更拉近了干群關系。村民們自豪地說:“這路是我們自己‘湊錢’‘出力’修的,質量好不好,大家心里最清楚,干部和我們一起干,心也貼得更近了!”
沙河鎮的實踐證明,唯有打開大門、撲下身子,才能精準把握群眾脈搏,感知民生冷暖。開門是態度,更是立場。主動深入群眾,暢通渠道聽民聲,以真抓實干換取群眾的獲得感,才是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務實之舉。
倪懷成 魏昕瑜
沙河鎮黨委組織青年干部經驗分享與交流。(沙河鎮黨委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