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出臺,近來一些新聞讓人們把目光重新聚焦到農村,作為一名村官我想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創時代”更新農民工生計手段。關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國現在確實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了自媒體的推銷發布途徑,多了各類微商網店無太多資本積累的創業途徑,很多農民工在外有了見識經驗,有了一定的技術與市場觀念,他們已經意識到了社會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潛移默化的,是簡單易學的,是不需要長年累積的知識積累。互聯網的快速傳播與易學性為農民工提供了創業信息渠道與創業基本手段。
家鄉不再是離開前的“家鄉”。關于返鄉創業,原來我多抱有一定的不期待,如果原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可以保證自己的各項收入指標,相信沒有一個人愿意離鄉背井,但隨著現在的經濟發展,農村、小城鎮已經不再是中國破舊的小角落,它可能是蔬菜水果采摘基地,可能是風景旖旎的規劃景區,可能是某地區規劃發展的科技新區。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充滿了發展的潛質。每一個‘地方’都在以它最快的速度發展變化,需要大量的人才,對于當地在外大工的農民工來說,是一次契合度較高的合作,他們在外是漂泊無依的農民工,可在‘地方’卻是對當地資源、文化了如指掌的主人公,他們的回歸能縮短與村鎮間的磨合周期,發揮更強的耦合作用。
農民工的重歸將給鄉村重注活力。當村官已經兩年了,我眼中的農村的確在不斷變化,但只是硬實力上的變化,村南的空地建成了‘紅泥樂’果蔬采摘園,土地利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每次走在村中的大路小路,兩側是落寞的阿公阿婆,是步履蹣跚只有老人揪著的孩童,是女人巴巴地等著村里的集體活動,是村莊中和諧中嗅到的‘不和諧’。我想,從文化的角度來講,農民工返鄉將給多少人的生活帶來活力呢?我想,作為一個有責任心的大學生村官來講,我將繼續將國家關于‘農民工返鄉’發展的優惠政策宣傳給有需要的家庭,助推這一工作的開展。 (作者: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紅泥溝村大學生村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