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9年到村任職,在村創業3年,品嘗到了創業的酸甜苦辣。為讓后來者少走彎路,我總結了創業過程中的幾個禁忌,希望能給大家提個醒。
一忌項目沒有帶動性。大學生村官創業的目的是增長才干,帶動農民致富,而不是自顧自賺錢。所以創業應首先考慮項目有沒有帶動效應。我在網上看到有些村官通過倒賣村中的老家具獲利,這樣做不僅與國家鼓勵大學生村官創業的初衷相悖,也不利于自己在村里樹立威信,反而有可能給以后的工作帶來阻礙。
二忌項目重復。有些村已經有了初具規模的產業,大學生村官應出謀劃策幫助將產業做大做強,而不應另起爐灶,與之爭市場。譬如村里已經有了蔬菜大棚,大學生村官就應該通過注冊商標、開拓市場、引進新技術等手段提高農民收入,而不是自己承包一座大棚,像其他農戶一樣用老辦法種地,去搶本就不大的市場。
三忌甩手掌柜。我認識的一個大學生村官,他的創業項目是蔬菜大棚。由于缺乏經驗,又厭倦勞動,早上不愿早起,中午受不了棚內的高溫,下班后著急回家,棚內的活兒基本上雇一個老農管理,忙起來就多雇幾個人。說是創業,但主要勞動全靠雇人,銷售也是鄉鎮幫忙處理一部分,收購商采購一部分。一年下來,賣菜的錢僅夠老農的工錢,不僅無法帶領農民致富,自身利益也受到損失。
四忌盲目鋪攤子。創業一定要充分調研,親身試驗,逐漸推廣,方可帶領農民共同致富。在這方面,我曾經就犯過錯誤。我的創業項目是笨雞養殖,在經過小規模嘗試后,初步得到群眾認可,有一農民甚至放棄縣城里的小買賣回村跟著我養雞。于是,我被表面的成功沖昏了頭腦,與他合伙購買了2千余只笨雞苗,結果由于土雞散養對場地要求十分嚴格,加之后續投入跟不上等原因,我們凈賠5萬元,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任也隨之煙消云散。
五忌孤軍奮戰。創業時一定要學會合作,或者邀請其他村官,或者與本村村民合伙,這樣可以降低風險,提高成功率。每個地方都有主導產業發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我們完全可以向有關部門申報,如種植項目主管部門是農業局,養殖項目主管部門是畜牧局。項目確定后,可以多聽聽主管部門的意見,尋求技術支持,少走彎路。(作者山西省大寧縣三多鄉副鄉長、大寧縣三多鄉馬家窯村原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