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看到這個頁面,表示您的訪問出錯,這個錯誤是您打開的頁面不存在,請確認您輸入的地址是正確的,或者請通過下邊的搜索重新查找資源,中國江蘇網感謝您的支持!
30秒鐘之后將會帶您進入中國江蘇網首頁!
一眨眼,來到基層快一年了。從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到成為熟悉村里每條田坎和泥巴路的“村里人”,回首這段日子,感觸頗多。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每一點創新,都要接地氣。
我們大學生往往書生氣較重,有些想法過于理想化,甚至會鬧笑話。例如,我剛到村上的時候,想出了一個自認為超棒的點子,“為村里申請一個微信公眾號或者弄一個APP,這樣就能及時推送一些信息,還可以讓村民在手機上預約辦事,提高辦事效率。”當我興奮地把這個想法告訴村書記時,卻被村書記直接給否了。我當時心里挺委屈的,覺得村書記老思想,不識貨。后來,村書記耐心地做了一番解答:“小肖啊,你這個點子不大實用啊。”經書記指點,我才明白自己的可笑之處:我們村老的老小的小,用智能手機的人很少,公號即便開通了也很難發揮作用。如果要弄APP,成本還高,村里財力不容許。“我們的想法一定要因地制宜。”村書記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剛到村的時候,說過不少高大上的話,提過好些不接地氣的“點子”,有些盡管沒被否定,但試行下來,群眾接受度低。現在我懂得了,為群眾做事,不光要有滿腔的熱血,更要有基層思維。基層工作是繁瑣枯燥的,但也是很有講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