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沁陽市崇義鎮張留村黨支部書記張磊磊拿著舊喇叭喊話“有空調開空調,沒空調開風扇”的短視頻,意外撬動過億播放量。其動人之處,不僅在于鄉音帶來的親切感,更在于它精準捕捉并直接回應了高溫之下“部分老人舍不得開空調”這一細微卻實在的民生關切。這場意外走紅的“流量”,是基層干部“察民情、解民憂”所引發的廣泛共鳴。
“舊喇叭”的走紅,正在于村書記讀懂了老人們“總說不熱”背后的牽掛和顧慮。老人們并不是真的不熱,而是舍不得電費,想多省點錢給孩子。從尋常入戶走訪發現“老人舍不得開空調”,到拿起喇叭直抵人心的樸素喊話,這一過程遠比坐在辦公室里擬定的“高溫防控指南”更具感染力。它生動詮釋了一個道理:基層治理需要管理,更需要服務與連接。
視頻走紅后的連鎖效應更值得被關注:留守老人因“被看見”而更愿參與村莊事務;離鄉游子更放心地在外打拼,也更主動關心老家空巢老人,關心家鄉發展…… 從關注民生痛點,到贏得村民情感認同,再到民眾行動配合的傳導,治理效能超越了村莊邊界,形成了強大凝聚力。
這種對民生痛點的敏銳洞察與積極響應,在基層治理中極具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做好基層治理的密碼其實就藏在群眾日常的生活細節里:那個時好時壞的水龍頭,那截尚未亮燈的村道……這些看似瑣碎卻關乎民生品質的急難愁盼,是基層治理工作最需聚焦、最應著力的關鍵所在。
基層治理的現代化轉型,需要高新技術賦能,也需要高效機制支撐,要精準打通并高效銜接“群眾訴求—快速響應—實效反饋”的閉環鏈條。實現持續有效的“解民憂”,正依賴于這樣的機制保障。就像有的村推廣線上議事平臺的同時,仍定期召開“板凳議事會”“院壩會”;有的地方利用無人機巡查災情,卻不忘派干部挨家挨戶敲門確認老人安全。這體現了對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效率提升與精準服務的辯證把握。
治理的溫度,始于對群眾心聲的真切聆聽;治理的成效,顯于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真實提升。基層干部應俯下身在家長里短中精準捕捉民意,于柴米油鹽間有效落實惠民政策;應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化為“聽得懂急難愁盼、辦得實民生小事”的治理實踐,書寫出讓群眾真正滿意的時代答卷。
馬燕 董祎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