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里學習的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之后卻走進了農村的大棚。今年24歲的閆慶玲是一名選調大學生村官,當了村官之后,她利用本地現有優勢發展食用菌養殖。從大學校門到田間地頭,24歲的她在農村創業,帶領村民致富。
拿出全部積蓄養殖食用菌
2014年7月,23歲的閆慶玲作為選調大學生村官,來到山東夏津縣渡口驛鄉渡東村服務,成為渡東村支部書記助理。“初到農村時,有很多不習慣,但這是自己的選擇,硬著頭皮也要往前走。”閆慶玲回憶,到了農村之后,她從鄉政府黨建工作做起,參與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村兩委換屆選舉等工作,初步了解了農村的工作。“都是日常的一些工作,大學里的知識根本用不上。”閆慶玲決定在農村干一番事業。
閆慶玲深入田間地頭,一次次和百姓交談,一次次考察當地的氣候、水利、人文等各項條件,經過深入考察分析、廣泛征求意見、科學地推理論證,她發現渡東村土地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相對便利,富余勞動力較多,有一定的大棚種植基礎,非常適合發展食用菌產業。
說干就干,閆慶玲決定拿出自己和男朋友的全部積蓄,帶頭發展食用菌養殖。
“門外漢”當了技術員
下定決心后,閆慶玲在鄉黨委和村支部書記的幫助下,開始食用菌養殖,進料、買設備、學技術,她從一個門外漢,逐漸開始了解食用菌。
食用菌大棚是半地下土棚,但附近村里大棚都以地上大棚為主,附近沒有人會建這種大棚。閆慶玲就帶著施工負責人去別的鄉鎮參觀學習,蓋大棚的師傅們也是邊摸索邊施工,拿不準的地方大伙就一起討論,終于把棚建起來了。這也是渡口驛鄉第一個冬暖式大棚。
食用菌養殖是技術和勞動雙密集的產業,勞動強度特別大。由于前期規模小,閆慶玲沒太多資金雇工人,很多工作都要自己親自干,拌料的時候,拿著大鐵锨一锨一锨攪拌,經常是一干一下午。“很多經過的村民都說,若不是親眼見到,根本不相信讀書的姑娘能干這些活。”閆慶玲笑著說。
想著大學時光,再看著手上的活,閆慶玲有時候特別累,也會覺得有點委屈,但夢想的力量總是讓她一次次戰勝了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閆慶玲的男朋友為了支持她,放棄優厚的資薪,來到渡東村和她一起創業,這也成了她一直堅持下去的重要支柱。
食用菌養殖已初具規模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閆慶玲的食用菌養殖已初具規模。
近日,閆慶玲購進十噸棉籽殼,五千斤木屑,已接種的2500斤香菇發菌良好,預計5月中旬可出菇。目前正制做靈芝原種,計劃在香菇采摘結束后養殖高溫靈芝,靈芝采摘結束后養殖金針菇,從而結合不同菌類的溫度差異,合理規劃種植,實現大棚的循環周期利用。“只要拌料的時候水別太多,蒸料的時候冷空氣放干凈,接種的時候保證無菌環境,發菌的時候觀察溫度變化,基本上就不會出問題。食用菌養殖是一門實踐性的科學,有時候一些關乎成敗的小細節,可能需要在實踐中才能學到。”經過多次試驗和探索,閆慶玲在食用菌養殖上總結出了很多經驗。
閆慶玲說,作為一個生產者,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受限于市場,有沒有市場,市場大不大,直接影響著生產的積極性。“現在比較發愁的就是市場,夏津這邊做食用菌的不多,再加上我現在規模上不去,所以銷路上比較傷腦筋,我學經濟出身,男朋友做銷售出身,按理說我們都有不少想法來做銷路,但形成一個銷售渠道和擴大一個銷售渠道完全不同,可以說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