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寄予厚望,各種創業創新的激情也在自發生長。這種“上下合拍”,為創業創新創造了重要條件,但上邊的政策扶持和基層的創業沖動,能不能順利地“一拍即合”,則還需要一些咬合。
陳清是閩東福安一個頗有名氣的返鄉大學生創業者。他個人創業很成功,從2004年起養過肉鴿、開過豬場、種過茶、養過魚,甚至還開過嬰幼兒用品店、辦過家政服務所。經歷過無數波折,取得了成功。這一過程中,陳清發現,很多年輕人和自己一樣懷有創業發展的夢想。2013年,他成立了一家“青年創業輔助中心”,成為當地大眾創業的帶頭人。也是這一年,寧德市在福建省率先出臺了一份關于鼓勵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紅頭文件,從創業門檻、辦公場所、稅收、貸款、財政支持、創業培訓等多個方面,給予具體優惠政策。
陳清的“創輔中心”至今開辦了92期,培訓人數超過3000人,實施創業的超過80%,成功度過“創業魔鬼期”(即最初創業的三年艱難期)的超過700人。從這也可以看出,蘊藏在大眾心中的創業夢有很大的市場。
這期間也出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陳清的民間“創輔中心”火了,而“官辦”的主導培訓的返鄉大學生,創業率卻不足5%。
為什么這樣呢?經過采訪思考,筆者注意其間的一些差別。以貸款為例,陳清的“創業聯盟團隊”從當地企業籌集了600萬元,再以聯盟為擔保,與當地農信部門協議,按照1∶5的比例進行放貸,把放貸規模擴大到3000萬元。因為有豐富的創業經驗,他們有能力對創業項目可行性進行考評。只要達標,放貸標準就剩兩條,一是工商執照,二是必須經營實體行業。相比之下,政府給予的支持,要拿到手相對困難得多,創業者必須提供房產證、結婚證、抵押實物、公務員擔保,等等。兩種模式與市場的契合度不同。
扶持創業,也需要讓項目落地的“起落架”,“只有培訓,卻沒有培訓之后的落地”,就可能讓好政策打折扣,甚至只是“看上去很美”。正是在“落地”方面,陳清的“創輔中心”有更多具體措施,他們為參與創業培訓的青年提供了從技術、銷售、品牌直至貸款上的一系列支持。
對大眾創業來說,扶持培育一批創新創業帶頭人,營造真正圍著市場轉的政策體系,可能更為重要。當地政府也注意到了這點。勞動部門將會拿出手上掌握的返鄉大學生創業培訓指標和經費,主動與陳清的團隊合作;組織部門則積極為陳清的“創輔中心”尋找創業導師對接;當地郵儲銀行也主動提出合作,還準備將放貸比提高至1∶10……
“把就業變創業、把就業負擔變成創業資源”,這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力量所在。陳清的“創輔中心”和寧德的積極探索,也許能給予我們更多思考:只有用政策促進轉化、用創新實現轉化,不斷探索銜接機制,讓政策與創新互相咬合,才能更好更實際地為大眾創業鋪路搭橋、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