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大馬各莊村委會彩幅高懸,紅榜醒目,第八屆高考學子交流會如期舉行。村干部、家長為今年考上的一名博士、兩名碩士、23名本專科生披上綬帶,祝福殷殷,掌聲陣陣。
村干部、家長為大學生披紅戴花。劉柯旋 攝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特別是2000年以后,全村已經出了5名博士生、30名碩士生、278名本專科生。今年,村里考上大學的人數最多。”村黨支部副書記曹建新說,這些年,“大學生村”的美名在十里八鄉越傳越響,村民們無不自豪。
大馬各莊村有600多戶人家,地處偏僻,以農業種養為主。“知識改變命運、助力鄉村振興”,為了營造崇學重教、成材進取的氛圍,2015年,村干部租了兩輛面包車,帶著本村40多名小學生和家長,走進保定市高校開眼界。2016年,“村小”又對接河北金融學院,多年承接該校大學生志愿者支教助學、教師培訓指導、文體器材支持。
從2017年開始,村里每年都組織高考學子交流會,召集即將入學的“準大學生”及家長,與本村籍已參加工作的優秀學子、博士、碩士面對面,交流學習方法、勵志經歷、大學生活、職業規劃。村委會拿不出資金獎勵,就為大學生披紅戴花,請電視臺采訪宣傳。
本村籍優秀畢業生與新大學生交流。劉柯旋 攝
村委會大院前,有一面“身邊的榜樣”優秀學子墻,上面寫著從村子考出去的碩士、博士的姓名及就讀大學。村民每天下地、小學生放學都能看到,還吸引外村不少百姓專程帶孩子來參觀。
“以前在農村除了種地,沒什么別的出路,只能教育孩子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學好文化知識才能走出去。”村民楊春海文化不高,受村里尊師重教之風熏染,常常鼓勵自己的孩子多讀書。他的兒子楊衛努力學習,成為醫學博士。“一個大學生帶動一個家族”,近幾年楊衛的三個堂弟也相繼考取碩士研究生,成為村里的“碩博之家”。
“村民捐款、上級支持,建教學樓,修操場,全村最好的建筑是學校,村小學綜合教學成績連續多年位列全鎮第一。”曹建新說,村民們不比吃穿,比誰家孩子學習好,村里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家家都有求學故事。
“不管走多遠都記得回家的路”,村口這條大紅標語格外醒目,也是全村“高校學子群”“鄉情群”交流最多的話題。鄉親們密切關注孩子走出去的奮斗足跡、精彩人生;在外求學、工作、創業的“大馬各莊人”,更是積極“反哺”家鄉,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村里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重教興學的氛圍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