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能交給市場的交給市場,政府不必事事插手,不見得只有審批才是管理
做美甲師再也不用政府發證了。近日,人社部正式叫停了美甲師的職業資格認定,并嚴禁將相似的評價類職業資格違規設置為行政許可,更不得與就業創業掛鉤。
像美甲師這樣貼近百姓生活的服務人群,其資質評價,完全可以由市場去認定,由消費者來決定孰好孰壞、優勝劣汰。政府一旦插手,很可能人為提高職業門檻,增加從業成本,弄不好會抑制大眾的創業積極性,成為擴大就業的絆腳石。
目前,國務院已經取消了211項職業資格認定和許可,就是著眼于減少對就業創業市場的行政干預,給求職者和創業者松松綁、活活血、加把勁。
可在現實中,總有一些地方把已經取消的職業資格認定,繼續設置為求職者和創業者的“必選項”,不考試,不領證,就是上不了崗、開不了業。
為啥有些行政部門這么執著要當“簽證官”?
一是思想沒轉彎,總覺著審批是最好的把關。這種想法或許是出于規范行業運行、保護群眾權益的考慮,但是門檻抬高了,束縛了市場手腳。
二是利益放不下,老覺得丟了公章就丟了好處,只有把住審批權,才能守住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里的瓜瓜果果。自己不過一道手,當然不情愿。
不管是出于哪種動機,在客觀上都增加了就業和創業的成本,應該改正。
對于前者,關鍵在于改變過去“重審批、輕監管”的思路,把入行的口子適當放寬,但對市場主體的事中事后監管的尺度要從嚴。日常監督可以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作用,一旦發現劣幣立即驅逐。去掉層層疊疊的前置審批,政府可以騰出手來,集中監管那些可能對消費者權益造成損害的違法行為。
對于后者,針對審批權力的監管要跟上。一些地方已經嘗試建立行政審批倒查機制,定期對各部門落實簡政放權情況進行倒查、考核,防止行政審批不作為、亂作為甚至腐敗行為的發生。
總之,叫停發證是提高活力,監管的殺毒軟件也要升級,不要離了審批就不會管理,保證就業創業市場放而不亂、活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