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合影
團隊成員李露進村入戶進行調查
1個團隊,跨3個年級,15名學新聞的大學生。
歷時1年的調查研究,學校和企業的雙重資助,11個地市近百個村莊的問卷調查,5年1258篇新聞報道的內容分析。
由山西大學文學院新聞系15名新聞專業本科生組成的“大學生村官形象研究小組”用700多名應屆畢業生對大學生村官的期待,近500名社會公眾對大學生村官的評價,160多名大學生村官對自己的身份認知,碎片化地還原了大學生村官“相對真實”的形象。
在他們眼里,這一年的成果不僅僅是一冊6.7萬多字的精致報告,更是一次走出大學課堂,走向田野社會,勇敢而生澀地嘗試。
為什么是農村?是大學生村官?是他們的“形象”?
蔡楚泓今年即將從山西大學文學院新聞系畢業,是“大學生村官形象研究小組”團隊里年齡最長的學生,課題研究的發起人,這個團隊的組長。學弟學妹們平時都親切地稱呼他“師兄”。
“師兄,總能讓我感受到他對新聞事業的激情與虔誠,對科研和學問的認真與執著,對鄉村傳播問題的專注與敏感。”團隊成員,2011級的陳斯洋告訴記者。
蔡楚泓曾在山西農村做過短期支教。他說:“山西農村廣、農民多、農業問題復雜,這是我們進行田野調查、社會研究的天然‘訓練場’。”
2011年暑假,他和伙伴在山西晉中、呂梁、運城三地的部分農村進行過關于農民媒介接觸情況的調查。“無論是研究方法還是分析結果上,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蔡楚泓說。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鄭保衛曾在一次會議的間隙見過蔡楚泓,“他對我們的成果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有些特別犀利,我當時真想挖個洞鉆進去”。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做好它。” 蔡楚泓想。
常言道:“變山變水先變人,致富增收靠能人。”新農村建設發展的突出瓶頸其實就是基層人才的匱乏。高校畢業生下鄉當“村官”在中國鄉村發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學生”和“村官”這兩個以前看似不搭界的名詞,通過“大學生村官計劃”被緊密聯系到了一起,頻繁地通過媒介進入到公眾視野,成為當今中國一個熱門的話題。
“大學生村官形象研究小組”的指導老師,山西大學新聞系的龐慧敏告訴記者:“中國是個農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度,在長期的鄉土社會中形成了緊密聯系而又錯綜復雜的基層體系。大學生初到農村要想處理好復雜的基層問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為村級組織特設崗人員的大學生村官在村子里擔任著村支書或村主任助理的職務,卻沒有正式編制和具體規定的職責。
“他們既不是村民也不是村干部,對村里事務的管理沒有監督權、建議權,更沒有組織管理權,尷尬的身份就會讓他們很難在基層開展工作”。蔡楚泓說,“再加上專業不對口、人際關系難處理、生活不習慣、農村利益糾葛等問題,這自然就形成了一些地方大學生村官‘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困境。”
團隊的“二把手”,2010級新聞學專業班長李露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新聞傳播領域內,某一社會群體形象的研究本身就是一門‘顯學’。”“學新聞的我們去探究大學生村官的形象,相信能為黨和政府的各級組織、宣傳部門的傳播報道提供一定的幫助,也許能夠扭轉大學生村官們的生存現狀也難說。”
出于學新聞的好奇本能,出于對“山西農民媒介接觸情況調查”的耿耿于懷,出于“用所學知識為社會盡點力量”的想法,蔡楚泓和李露在指導老師龐慧敏的幫助下,開始“招兵買馬”組建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