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南通市通州區平潮鎮,實地走訪了當地大學生村官,對村官的工作情況進行調研。
在新壩村,大學生村官小吳向大學生談了自己工作的體會。通過實際工作,小吳感到了“為民”之心的重要性,她頗有感觸的回憶道:“兩年前才來村子工作不久,有次看到一位腿腳不便的老奶奶在村委會吃力地爬樓梯,我就主動上去將老人攙扶到自己的辦公室休息,端上茶,接著找到分管的村干部把老人家的問題解決了。”
這件小事過后,小吳并沒有放在心上。過了一段時間,小吳去村民家走訪,發現,幾乎全村的人都知道了這件“小事”,對小吳夸個沒完。甚至有村民表示,“小姑娘,你大膽干吧,我們都支持你。”
小吳說,這事給她的觸動很大,“以前大學生當“村官”老擔心自己沒經驗干不好,其實,關鍵是要有一顆“為民”的心,要把鄉親的事當自家事來辦。這兩年多來,凡是鄉親們有什么事,自己能幫助的總是盡力而為,從不推卸。”小吳說。
云臺山村的大學生村官小王非常優秀,不到四年時間就已經擔任云臺山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當實踐團的大學生見到他時,他從村民家解決矛盾回來,臉龐被烈日曬得黝黑。談到工作的感受,小王不假思索的說出三個字:辦實事。 “就好比拆遷工作,直接關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我們把政策學習好、宣傳好,消除村民們的后顧之憂,保證拆遷工作的順利實施,這就是辦實事”。
小王坦言,辦實事還要建立在多學習的基礎上。“大學生村官初來村里肯定經驗不足,必須要多向村干部學習,多向群眾學習,不僅要學習政策法規,更要掌握農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為’辦實事’提供能力保證。”
在九圩港村,大學生村官小李曾主動“檢討”過自己的“作風問題”。那是在他上崗的第一個月,小李每天早上8點準時去村里上班,但他慢慢發現,很多村民早上6點多就來辦事了,因為找不到人,有過不少抱怨。后來,小李就干脆每天早上六點半上班,這一改變贏得了村民的大拇指。“如果每天坐在辦公室,一年也見不到村民幾回,這樣只會與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平時多跑跑,與村民多聊聊,解決點實際問題,才能增進黨群關系,得到群眾的信任。”
通過此次調研,南工大實踐團的學子們對于大學生村官平常且不平凡的工作有了更為清晰地認識。他們再調研日記中寫道:“只有常懷為民之心、常解群眾之難、常思廉潔之意,不斷學習,問計于民,才能使大學生村官猶如“寶馬良駒”一般,馳騁在祖國綠色的農村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