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賬“瘦身”為民情日記,讓基層松了口氣。
核心閱讀
“今年上半年,我們社區的臺賬就做了30多本,寫了1萬多頁”,“就一項公共文明測評,我們的臺賬裝訂了20多本,1000多頁”……前不久,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通過網絡視頻征求群眾意見,而社區臺賬過多、形式主義嚴重就成為基層黨員群眾反映強烈的一個突出問題。
臺賬之弊
“上面考核,一看牌子多少塊,二看臺賬多少本”
六合區竹鎮大泉村,南京基層建設模范村,對基層考核的形式主義有著深切體會:上面考核,一看牌子多少塊,二看臺賬多少本,搞得村部到處都要掛牌,臺賬做了很多本,以供檢查時隨手翻上幾頁。
除了大泉村,參加網絡視頻對話的許多村和社區黨員群眾紛紛反映存在臺賬過多問題。棲霞區棲霞街道石埠橋村也是遠近聞名的強村,村總支書記反映:就公共文明指數測評一個臺賬,就分成8大項,裝訂起來有20多本、1000多頁。另外,平安創建、法治創建、民政、殘聯等工作的臺賬也很繁瑣,“村干部平時很大一部分精力就是做臺賬”。浦口區永寧街道侯沖社區介紹:動遷拆違、治亂整破、村莊環境整治,事都是好事,但所有工作都要用臺賬來表現。僅是今年上半年社區就做了30多份臺賬,臺賬要求“事無巨細、面面俱到”,有的部門還有多套臺賬,大量占用基層干部的時間和精力。
南京市政協委員瞿見宇曾對社區臺賬問題做過深入調研,他介紹最多的一個社區竟有臺賬243本,全年還要接待上級檢查、評比幾十次,“這樣的社區,如何為居民做好服務?”
也有一些地方認識到臺賬過多問題,就推行電子臺賬為社區減負,但實際操作中又成了“增負”。秦淮區一位社區主任說,一些部門檢查時,有電子臺賬情況下,還要求有紙質臺賬。“上級部門說‘最好也準備紙質的’,我們也明白,電子臺賬哪有紙質臺賬面子上好看啊,幾盒子材料嘩啦啦擺開,看,工作多扎實!主要是形式主義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