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袁微向村民傳授白菊保油茶管理技術。
后窯村有 8個村民小組, 278戶,總人口1196人,勞力580人,旱地面積125畝,水田面積1543畝,以種植水稻、花生為主……現在說起村里的情況,我早已了然于胸。然而,剛到村那陣子,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工作起來很被動。為了盡快改變這種現狀,我主動走到田間地頭與村民們邊勞動邊聊天,和他們拉拉家常,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向村干部了解村情,詢問村里的發展規劃,跟著村干部學習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節假日跟著鎮、村干部一起走訪慰問困難群眾和孤寡老人、一起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一起幫老農們“雙搶”……漸漸地,我掌握了村里的基本情況,對村民們生產生活中的所需所求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逐步地我也成為了地地道道的“村里人”。
在幫助農戶解決資金困難的過程中,我和同事一起仔細考察每一個致富項目,并對每一位申請貸款人的情況進行詳細了解,為他們擔保小額貸款,使那些有致富能力卻沒有資金支持的農戶擺脫貧困。到2012年底,全村已有11戶農戶獲得了小額貸款資助,貸款金額達70余萬元,其中5人實現了自主創業。2012年,通過遠程教育平臺、便民服務中心等渠道,為農戶提供科技信息128條,免費提供法律咨詢和援助61次,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200余個;村里五保老人白愛賢日常生活無人照料,2011年我與老人結成對子,每周三定期去看望他,幫助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間,我當起了村里24位留守兒童的“生活老師”,組織孩子們去農家書屋閱讀書籍,拓展知識面,帶領孩子們去戶外活動,培養興趣……
后窯村是典型的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5畝,靠種水稻、花生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所以外出務工的人超過了半數。要想擺脫貧窮,必須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種養殖和種植業。在村支書白春連的幫助下,我每天定時組織群眾到村部觀看《致富經》、《每日農經》、《科技苑》和《農廣天地》等欄目,并從中尋找合適的致富項目。2012年我帶領21名致富能人多次參加科技培訓班,外出參觀了苗木基地、高產油茶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生豬養殖基地和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在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邀請農業專家到我村進行實地考察,并提出相應的產業發展思路。通過近一年努力,在后窯山上栽種了高產油茶2400畝,黃梔子130畝,逐步形成了一個產業示范基地,136戶農戶分別開始養殖白鯽魚、泥鰍、三黃雞、火雞、本地黃牛、生態豬等,有32戶種植了紫薯、藥材天門冬等,還成立了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年人均純收入從1100元增加到6900多元,實現了富裕夢。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從小事做起,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為農民辦好每一件實事,他們高興是我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