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淇縣城北七公里、107國道東側有一個蛋雞協會,附近的村民都知道這是一個蛋雞養殖戶的財富之源,這個蛋雞協會的理事長是華豫牧業創始人申利洲。10月10日上午,記者慕名來到華豫牧業采訪這個當地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發揮專業特長 自主創業
2001年申利洲從鄭州牧業專科學校畢業,最初在村里開了一間獸醫門診,為附近的養殖戶提供服務。經常接觸基層養殖戶的申利洲了解到,當時的蛋雞養殖產業太分散,沒有專業的技術指導,抗風險能力太弱。為了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術特長,引進先進的蛋雞養殖管理理念,2004年申利洲創辦了華豫牧業和淇縣蛋雞協會。通過產業化經營,不僅解決了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難題,還帶領村民把當地養殖業發展成為如今一個年產值上千萬元的大產業。
鶴壁市淇縣蛋雞協會理事長申利洲介紹說,協會成立之后積極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將周邊廣大養雞戶吸引進來,既注重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又強化對會員的技術培訓,提高會員養殖水平,更重視銷售市場的開拓,營造農戶共同致富群體。
通過創新服務 打造億元蛋雞養殖產業
經過9年時間的不斷發展創新,淇縣蛋雞協會會員由成立之初的80多戶發展到目前的330戶,其中骨干養殖戶45戶,帶動了本地區大量農戶由傳統種植業向養殖業轉型,使會員戶收入大大提高。2012年人均收入達到12296元,高出當地農民人均收入30%。
鶴壁市淇縣農戶申海國就是在淇縣蛋雞協會的幫助下富裕起來的代表。他告訴記者,他是2008年的時候加入蛋雞協會的,入會前一直受制于規模小、缺乏專業技術指導而遲遲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現實局面。一次,在發生大面積疫情的時候,正發愁的申海國見到了淇縣蛋雞協會的專業人員到他的養雞場自愿提供技術服務。當協會成功幫他渡過難關之后,申海國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蛋雞協會“協會 公司 基地 農戶”模式對于自身發展壯大的重要意義,最終他選擇自愿加入協會,現在他的養殖規模從原來的1000只發展到現在的6000只,收入增加好幾倍。
規范化管理 探索蛋雞科學養殖的新路子
2013年春天禽流感疫情嚴重的時候,雞蛋價格下跌嚴重,農戶蛋雞養殖嚴重虧損,不少農戶在嚴重的疫情面前都失去了繼續養殖的信心。針對這種情況,淇縣蛋雞協會多次邀請畜牧獸醫領域的專家到鶴壁為村民答疑解惑,建立起科學的防疫體系,統一防疫時間、藥品、技術,實現規范化管理;同時,為了給農戶樹立信心,申利洲組織農戶參加講座,介紹解釋禽流感疫情屬于暫時性的困難,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國家扶持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蛋雞養殖產業具有非常光明發展前景。
近年來淇縣蛋雞協會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三大任務,以全省開展的“三創一帶”活動為載體,在富民上下功夫,引領農民依靠科技致富,積極探索蛋雞養殖科學方法,走出一條“協會 公司 基地 農戶”模式,不斷提高養殖水平和效益,有力地推動了蛋雞養殖業的壯大發展,為蛋雞養殖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成功樣本,也為縣城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