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張廣秀在向壽光三元朱村72歲的老支書王樂義取經。
“其實村里都是小事,但是好村官就是要把村里的小事做好。干好也不容易,得用心。”
“鄉親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真希望更多大學生來當村官,要是能長期留在村里就更好了。農村的建設其實最需要大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不能只靠一幫老人。”
“山東最美大學生村官”評選活動順利啟動,7日下午,在壽光市三元朱村還展開了一場新老村官的對話。27歲的張廣秀專門前往三元朱村探望72歲的老支部書記王樂義,虛心向老書記取當好村官的經。
“早聽過你的事情了,沒想到在壽光能看到你。”對張廣秀的到來,老支書王樂義也滿心歡喜。王樂義告訴張廣秀,自己當年當上村官時,剛剛得了一場癌癥,所以知道張廣秀急性白血病痊愈時,心里也很激動。當時他得到來自村民的關懷幫助,更明白了感恩,更懂得在村官的工作中真誠付出。
一個27歲,一個72歲,雖然年齡相差近半個世紀,相似的經歷和感受讓兩位村官一見如故。王樂義向張廣秀細致地講解著自己帶領三元朱村這些年的奮斗歷程。從自己文革之中受打擊,到當上村支書,再到改良蔬菜大棚,王樂義還向張廣秀一點一滴傳授了自己當51年村官的心得。
“好村官是干出來的!”新老兩位村官有著共同的體會。王樂義說,“其實村里都是小事,但是好村官就是要把村里的小事做好。干好也不容易,得用心。鄉親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對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投身基層、立足農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王樂義十分欣慰,“真希望更多大學生來當村官,要是能長期留在村里就更好了。農村的建設其實最需要大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不能只靠一幫老人。”
“如何為村民尋找更多致富的路子?”“如何能做到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服務鄉親?”對于張廣秀的詢問,王樂義鼓勵她積極開闊自己的視野,一定要堅持,“村官也要懂得大政方針,把握好國家政策,才能更好地引導村民致富奔小康。”一個下午的功夫,兩位新老村官仍然交流不夠。臨別時,王樂義將自己的書《農民的兒子—王樂義》送給張廣秀作紀念,告訴這位年輕的村官:“做個村官真的不容易,這些年我也經歷了很多難處,希望我的經歷能對你有些幫助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