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樣,那晚,我把小板凳放在父親坐的竹椅邊,我們爺倆一起準時收看《新聞聯播》。想不到,頭條新聞居然是全文播發習總書記給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福新街道壚上村大學生村官張廣秀的復信。那一刻,我激動得熱血沸騰。坐在旁邊的父親大聲地招呼廚房里的母親,“快!快來看新聞!看總書記給大學生村官的回信……”話音未落,母親就跑了過來,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逐字逐句品味總書記的復信。其實我知道,那一晚感動的何止是我們一家人!
和張廣秀一樣,我也是2009年被選聘到村任職的。從農村走出去,畢業后又回到農村,剛開始我的壓力很大,特別是家人的期盼讓我不安。我的父母都是文盲,一直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們東拼西湊供養我上完了大學,用父親的話說就是希望我以后能夠穿著皮鞋走在城市的大街上。而今,這個“不爭氣”的小子居然放棄安徽財經大學較為體面的工作,選擇重返農村,家人對此多不理解。父母覺得在鄰居面前抬不起頭,沒有面子。父親睡了一天沒有起來吃飯,母親嘮叨著讓我再好好想想。也有同學說我傻。記得當時我怯怯地說:“先讓我試試看吧!”一句“試試看”,讓我在農村一干就是5年。正是這5年,讓我了解了民情、增長了本領、磨煉了意志,在與老百姓的摸爬滾打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5年,我的每一點進步父親都看在眼中。當晚,《新聞聯播》全文播發總書記的復信,肯定會讓父親對我當初的抉擇感到無比欣慰,不是嗎?
細覽總書記的復信內容,淺顯易懂、情真意切,既有對大學生村官張廣秀康復后的深深關心,也有對我們全體大學生村官的諄諄教導和殷切期待。對于基層一名“小”干部、農村一名“小”村官的一封信,中央領導如此重視,親自回信,無疑彰顯了黨和國家對基層干部尤其是大學生村官的關懷,這種關愛猶如雨露一般,滋潤著我們的心靈,更如同成長途中的加油站,為我們的工作帶來不竭動力,讓我們奮斗在基層一線的大學生村官倍感榮耀、步履堅定。
細品總書記的復信,我覺得自己更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從一開始的“小跟班”、“小助理”到現在的村黨總支書記,我成了村里的“主心骨”,至此村里再也沒有人說我是“過路客”、“鐘點工”、“鍍金者”了。農村工作任務繁重、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尤其是當村書記之后,要想干好工作、站穩腳跟,單憑學校里、書本上的知識肯定“吃不開”,必須在社會這個大熔爐里鍛造。為此我主動斷了自己退縮的后路,在第一個3年聘期滿之后義無返顧地選擇繼續留村任職,真正把心留在農村一線,把青春奉獻在農村一線,長期扎根在農村一線。2014年,我們村的美好鄉村建設剛剛開始,我想多修幾條水泥路、多挖幾條排澇渠,我想讓全村人都喝上自來水……我的夢想很多很多。我堅信,只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好村官路,這些夢想肯定會一個一個地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