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蒙城,太陽炙熱。清理垃圾,修建公廁,身為村官的王凱親力親為,成串的汗珠從他年輕的臉龐流下,眾多的咨詢電話讓他無暇擦拭,而對著電話那頭的村民,他的話語中總充滿了關切。
王凱,蒙城縣雙澗鎮雙澗村大學生村官。他與妻子陸艷攜手在雙澗鎮下屬的兩個村子里揮灑青春與汗水,與農民共同織就新農村的夢想,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就是“大學生村官”。
在王凱、陸艷心中,農村是個廣闊的空間
做村官,拉近兩顆年輕的心
2010年6月,兩人相識。陸艷準備考村官,王凱在外地一家公司上班。
最初的日子,如愿考上村官的陸艷多向王凱講述自己在村里的進步與農村新景象,王凱則傾訴在外工作的孤獨與迷茫。
交流中,王凱開始對這個姑娘和農村產生向往。為了心愛的姑娘,為了心中呈現的新農村,王凱毅然參加了大學生村官考試,順利地被分到了陸艷所在的雙澗鎮。
初任基礎較好的雙澗村村官,王凱覺得一切太過于順利,自己的一腔熱血沒有施展的地方,于是向組織申請到偏遠落后村鍛煉,這個想法得到了陸艷的支持。2011年底,王凱被任命為該鎮楊圩村副書記。
楊圩村是個典型的空心村、落后村。工作壓力大,陸艷總是鼓勵他,和他一起想辦法尋找突破口。經過走訪調研和自己的觀察分析,王凱和陸艷認為楊圩村之所以落后,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獎懲激勵機制,造成部分村組干部工作渙散、責任感不強,導致工作落后。
一套行之有效的賞罰制度隨之出臺,得到村干部的響應。新制度實施后,楊圩村的各項工作進步明顯,逐漸甩掉了落后的帽子。2012年楊圩村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0%以上,位于全鎮前列。看到王凱取得的成績,陸艷打心底為他高興。
實干中,為村民找到致富路
“楊圩村擺脫工作上的落后是不行的,關鍵還是得讓村民富起來。”這是王凱經常在陸艷面前念叨的一句話。
他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兩家集種植、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潤果農業生態園和龍泉寺生態園,實現了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形成了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不僅打開了知名度,還提供了就業崗位60余個,從而帶動了村子經濟發展。
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王凱還利用所學木材加工專業知識,幫助村內民辦家具廠解決了木材生產加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善了生產工藝,提高了木材的出材率從而節省了成本。
田野里,比翼雙飛織就夢想
兩人在一起的時間,話題總離不開農村和農民,有了共同話題,感情也愈發深厚。2012年新年前夕,他們結成了人生的伴侶,成為蒙城縣唯一的一對大學生村官夫妻。
經過一年半的努力,王凱所在的村子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招商引資項目生意火爆,全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王凱相比,陸艷也不甘示弱。在村子三年,陸艷為群眾出具證明、辦理低保等200余件,兼任農家書屋的管理員,遠程教育的播放員。參與村里1500米的國強路改造并安裝了路燈,參與討論新村室的建設,有空還經常去留守兒童活動室陪留守兒童過周末。
兩年多的時間里,兩人你追我趕相互幫扶,全心全意地為農村付出,獲得了大家的認可。“有時,我在想,我們的愛情真的如田地里野菜花,那么平凡不被人注意,但卻是無數這樣的小花,才把田野點綴得更加美麗!”陸艷說,他們在迷茫和困境中相互扶持,相互鼓勵,摩擦出愛情的火花,他們還會繼續在農村這個廣闊的世界擁抱屬于自己的樸實愛情和共同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