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創客”,這些新鮮閃亮、充滿激情的詞語出現在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點燃了更多人創業夢想的“火種”。我市今年也明確提出,爭取在每個縣建一所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作為最具激情、最有創新思維的大學生,面對就業還是創業的抉擇,他們有哪些困惑?創業路上,他們遇到怎樣的現實壁壘?成功創業,大學生到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本報記者就此進行采訪。
“破殼”的勇氣
再有3個月就要畢業了,在石家莊一所大學學習對外漢語專業的劉源最近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他打起了回張家口創業的念頭。為得到家人支持,籌集資金,一個月內,他在家和學校之間往返了6次,可依舊未能說服父母,資金的事兒更是沒有著落。
“也想過申請小額擔保貸款,但在相關部門咨詢之后,還是決定放棄。”劉源告訴記者,當初決定創業,本以為已經做好了面對困難的準備,但真正去干時,才發現困難和顧慮遠比自己想的還要多,只是申請貸款需要擔保,就難住了他。
像劉源一樣,面對就業難,許多大學生都曾有過“去創業”的想法,但當真正面對“創業”這個教材里從未涉及的“習題”時,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沖破了困擾之“殼”,邁出第一步?
宣化縣王家灣鄉以飼養非洲雁創業成功的大學生村官張宏霞說:“創業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有困難再正常不過,重要的是要敢想敢干,敢為自己的理想‘埋單’。”
采訪中,談及創業,80%的在校大學生表示首先考慮的是資金從哪里來,萬一失敗了、賠本了,怎么辦?
河北北方學院學生處副處長常海峰介紹,從北方學院整體情況看,選擇畢業后直接創業的人數較少,2014屆畢業生共有8人創業,全部為本科男生,他們都選擇了本地創業,項目主要集中在信息、藝術設計和翻譯等領域,所創辦企業都是微小企業,注冊資本均在3萬元以下。
“從與學生的交流來看,大學生創業之初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創業項目選擇、創業項目評估和創業啟動資金的籌備等方面。只有邁過了這些坎,才能真正走出創業第一步。”常海峰分析認為。
需克服的“硬傷”
1990年出生的劉飛龍,曾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邁出校門后找過一些工作,積累了一些職場經驗后,他決定自己創業。對于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劉飛龍有著清晰的規劃。
創業之初,他進行了深入的市場調查,了解到中高端食用油在市場上頗受歡迎,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而張家口正是亞麻籽油產區,資源豐富。同時,張家口大學生創業園在辦公場地、物業管理、工商注冊、財稅服務、法律咨詢、創業資金、人才推薦、市場開發、招商引資等方面,對大學生創業者有許多扶持政策,可以解決許多后顧之憂。
“創業除了清晰的職業規劃外,還必須有創新意識。”市場調查過程中,劉飛龍意識到,傳統的進超市、進商店等銷售方式競爭激烈,很難打開市場,于是,他將目光轉向互聯網。2014年,劉飛龍的千陽網絡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如今公司運作已步入正軌。
“像劉飛龍這樣,有準確定位、清晰規劃的大學生創業者并不多。”張家口大學生創業園(橋東)負責人侯靜介紹,“從員工到法人的轉變,說來簡單,實際上是非常艱難的事情,與想象中完全不同,企業的管理、團隊的合作、資金的使用……任何問題都可能是致命一擊。”侯靜說,有的看似發展很好的團隊,后勁兒不穩,甚至出現員工集體辭職的情況。大學生不缺乏創業的激情,但怎樣解決融資問題、怎樣賣出自己的產品、怎樣管理自己的企業,許多人并沒有做好“預習”。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科科長宋志剛介紹,我市在校大學生和高校畢業生創業主要以電子科技、代理加盟、淘寶網店、旅游服務等服務行業為主,近幾年,創業積極性總體較高,但缺乏經驗、定位不明仍是許多創業者普遍存在的“硬傷”。
一方面,創業前期,許多創業者容易受個人興趣、專業知識影響,缺乏對市場需求以及自身實力的綜合考慮,造成創業項目選擇錯誤,導致創業失敗。另一方面,大學生創業者普遍對于人事管理、資金財務管理、物資管理、生產管理和市場營銷管理、經濟法、稅務、知識產權法等知識比較缺乏,導致創業后繼乏力,終以失敗告終。此外,對于國家優惠政策的不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創業的腳步。
“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經常關注國家政策變化的比率僅占到20%左右。”宋志剛說,對政策不熟悉,不了解,造成了許多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失去有利的政策扶持,增加了創業難度和創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