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編者按: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學生村官們在創業時都會遭遇到“經濟危機”——缺乏資金,錢從哪里來?籌集資金又要注意什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優惠政策幫他圓了創業夢
劉曉偉
走近安徽省來安縣新安鎮孫橋村前湖大壩前,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出一個壯實的身影,正在大壩邊忙碌著,種水草、巡水面、打撈蝦、看長勢……這里就是舜山鎮復興村大學生村官范明豪新建的龍蝦養殖場,占地面積50畝。
談起當初創業的艱難,范明豪感觸頗深,尤其是在創業資金的籌集上,更是讓他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很多大學生村官創業有家人的資金支持,但是我父親強烈反對我的創業計劃,資金完全靠自己籌集。”
范明豪利用工作之余跑農委、水利局和信用社,咨詢小農蝦養殖技術和大學生村官創業資金扶持、貼息貸款等政策。通過咨詢,他了解到,要想申請到信用社的5萬元貼息貸款,可以依托大學生村官的身份和創業事由。于是,他馬不停蹄地跑到組織部,果然,組織部領導對他的創業意愿非常支持,他很順利地取得了身份證明和介紹信。隨后,他申辦的家庭農場營業執照也順利批下來,拿到了信用社的貼息貸款。再加上從水利局申請的1.9萬元扶持資金和自己這兩年的工資積蓄,范明豪的創業起步資金終于有了著落。
為了節約有限的創業資金,他自己找推土機,自己談價格,自己到現場監工,自己扛著鐵鍬平整塘壩、倒水泥柱、扎鐵絲網、駐彩鋼瓦、搭簡易房……進度雖然慢一點,但他卻甘之如飴。
范明豪告訴筆者:“創業不能盲目貪大,有多少錢辦多大事。”他期待著明年資金更充裕后,把養殖規模擴大。他說:“自己創業這事像極了爬山,每向前邁一步,就更難一點,要想成功,必得拼盡全力。”
借合適的錢找適合的人
杜開冰周文明
“看好一個項目,但是沒有啟動資金怎么辦?”看似空洞幼稚的問題,其實代表了很多創業者迷茫的現狀。如果把這個難題再進行梳理,也似乎能找到一些辦法,找父母籌資、借錢、合伙……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創業資金究竟如何解決是好?如何繞過雷區?向親人朋友借錢,應該是很多創業者采取的方法。因為找銀行,金額大了批不下來,即使金額不大,一般人對政策、手續也不熟悉,審查麻煩,算算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不一定劃算。用自己的存款吧,可能又不夠,特別是才畢業的大學生和工作年限不長的創業者。
借錢,首先要考慮借多少合適。什么叫“合適”?“合適”就是不要貪多,創業資金5萬元和150萬元,對于一個初次創業者,毫無區別。假如都倒閉,存活的時間上也差不多。搞不好,5萬元那位通過精打細算,反而還撐得久些。創業應該從力所能及的項目開始。
然后還要考慮自己的償還能力。如果借來的錢都賠光了,你怎么還債?比如你只借2萬元,就算虧光了,你去打工一年,就能還上。把這些情況考慮清楚,其實是創業規劃的一部分,創業心態準備的一部分。借錢的時候提出還錢的計劃,會在親戚朋友面前更有說服力。
借錢還應該有“合適”的策略。比如,我曾經碰到過一個孩子,家里的經濟條件尚可,想向父母借錢,不知道怎么開口。我知道他父親曾經承諾過以后買房子的錢給他出。我建議他,你可以跟父親說,將來買房的錢就算50萬元,現在我要創業,你就當提前把部分房款給我,我需要20萬元。以后最多再找你要30萬元。創業成功了,我就可以自己買房了,還加利息把錢還你。失敗了,大不了我以后自己掙房子。他父親聽著覺得有理,孩子考慮還算周全,父子兩個就開始討論創業計劃。
除了借錢獨自創業,不少人選擇以合伙創業的方式來減輕創業初期資金的壓力。人多力量大,一個出幾萬,10萬元20萬元的啟動資金很快湊攏。但是請注意,你用了別人的錢創業——雖然只是一部分——你就得面對那個人將會給你帶來的風險。你最需要考慮清楚的是,合伙的人數越多,這些人帶來的風險也在疊加,那么幾個人最適合呢?
筆者通過觀察合伙創業的團隊,認為一開始最好是兩個人合伙。這樣的合伙只需要考慮兩個人的創業匹配度。什么叫創業匹配度?首先你們兩個的能力是不是互補。互補的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否則容易造成內耗和浪費,短板沒人能補上,整體能力就會打折扣;其次你們的價值觀是否統一;第三,有沒有容錯能力,出了問題相互指責推諉,所以現在好多合伙創業最后以好友絕交收場。
兩個人都要考慮這么多的問題,三個人或以上情況更復雜。A和B兩人匹配度高關系好,B和C匹配度高,但是A和C未必合適,可能為日后爭端埋下伏筆。
所以我認為一開始,兩人合伙比三人好。兩人格局能很快地確定下主從關系,如果以后公司發展了,需要引進新合伙人,因為主從格局已定,第三人進入公司也不容易亂。
4人集資8萬元搞生態養殖
蔣志斌
“這叫良種杏花雞,是以廣東產的杏花雞和漳州斗雞雜交而成的良種杏花雞。跟普通的雞相比,它的適應性和抗病能力強,產蛋率要高。”大學生村官楊媚介紹起這些良種雞,儼然就是一位專家。2013年年底,在楊媚的發動下,4位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組團創辦了湖南省長沙縣酉日土雞專業合作社,成為大學生村官創業的典范。
楊媚是2009年分配到長沙縣雙江鎮的第一批大學生村官,在農村摸爬滾打5年后,從過去對農村工作的迷茫到成為農村工作的“多面手”、從過去的資料員成長為現在村上工作的頂梁柱。
楊媚告訴筆者,為了實現從小立志創業的夢想,她與雙江鎮的其他3位大學生村官一拍即合——組團創業。有了想法后,4人經過反復探討和研究,最終決定從事立體農業——養土雞。“我們之前也想過做其他的,但是因風險高放棄了。而養土雞市場潛力大,相對而言風險小,而且在農村找場地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楊媚如是說。
就這樣,學法律的楊媚和學營銷、工商管理專業的其他3位大學生村官,一人出資2萬元,共集資8萬元,開始了他們的創業歷程。
“剛開始什么都不懂,為了解相關知識,我們就在網上搜索相關資料,向當地養雞合作社咨詢。”楊媚告訴筆者,本來以為知識了解到差不多了,但是畢竟沒有實踐經驗,從廣東進購的300多只土雞“壯烈犧牲了好幾十只。”
“主要原因是長沙縣的氣候跟廣東的有所不同,我們是3月份購買的雞苗,但是那段時間氣溫不是十來度就是三十五六度,變化太快,雖然雞苗抗病能力強,但也還是抵擋不住氣侯異常的殺傷。”總結了經驗后,楊媚為土雞修建了專用的雞舍,時刻關注土雞的生長情況,并更加仔細地搜索資料和詢問專家。慢慢地,楊媚從養雞“門外漢”逐漸變成了養雞專家。“如果土雞發生病情,可以從它的毛色、糞便中看出得了什么病,需要用什么藥。”
在楊媚的悉心照料下,剩下的200多只土雞長勢良好。同時,其他3個合伙人也分工明確,一人負責建立網站進行網上營銷,一人負責進購和后勤保障,一人負責管理。漸漸地,養雞場步入了正軌。
“我們的理念是生態、環保、創新。”為了發展生態循環立體農業,楊媚將土雞放在林間進行散養,并在養殖場周邊種植了板栗、良種茶等經濟作物,將生態養殖和經濟作物種植相結合,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