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現在的時代不缺產品,而是要適應市場,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把市場需要的產品推銷出去,這是創業的最終目的,也是創業能否實現利潤的最后環節。大學生村官的創業產品要有正確的市場定位,要開辟自己的銷售渠道,不能盈利的創業項目不可能持續發展。如何打開市場?希望下面的故事能為大學生村官們提供借鑒。
網絡銷售為農產品找個好婆家
劉元閣耿夢琪
剛從大學畢業的大學生村官們,都能跟得上時代,引進新品種農作物。可是種出來的農產品應該怎么賣,又能賣到哪里去?山東省高青縣木李鎮的大學生村官們就有自己的辦法,在農產品銷售上各顯神通。
今年春節前,27歲的木李鎮趙庵村的村支書助理崔健龍發了愁,囤積的紫小麥面粉還沒找到婆家。一天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社區紛紛在搬年貨,崔健龍靈機一動,帶上一袋磨好的紫小麥面粉直奔齊魯石化家屬區找負責人去了。崔健龍在大學里讀的是社會工作專業,在與社區打交道上有經驗和方法,幾番商討下來,就賣出了20袋面粉。初戰告捷,崔健龍有了信心,繼續與其他社區聯系,由于態度誠懇,產品質量上乘,很快高青縣的多個社區與其建立了常年供貨關系。
崔健龍在農產品上還有一個銷售小妙招,就是上架到類似周村燒餅這樣的特產商店里。崔健龍在大學實習期間與茂業商場的曹主任有接觸,了解到因為入場費太高,大型商場無法上架,崔健龍就開始往特產商店打了主意:“我跑遍了高青縣、臨淄區、張店區所有的超市、特產商店,跟負責人去協商,去溝通。碰了很多壁,也得到了很多幫助,最終讓我們的紫小麥面粉全部上架,賣了個精光。”
趙庵村的崔健龍是靠著社會工作專業為自己村里的紫小麥找到了婆家,而木李鎮茹窯村26歲的村支書助理張迎則靠著自己的計算機專業,為村里的小麥和玉米找到了主人。
“我大學里學習的是計算機專業,了解到日新月異的網絡銷售渠道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于是我就開始用電商來銷售我們的農產品。”張迎告訴筆者:“現在的網絡銷售渠道多種多樣,我們的農產品大部分是通過網絡進行交易協商,然后對方來拉貨的。”
張迎最初是通過大學生村官QQ群打開了銷售局面,在上面跟別的村官學習網絡銷售經驗,之后通過QQ和微信找到代理微商,利用微商早已打通的銷售渠道進行農產品的宣傳,微商代理接訂單,張迎負責接待發貨。張迎還將自己村的農產品通過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術,做成簡單明了的表格,使得在微店里購買的顧客對于農產品特點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張迎還積極對接樂物網進行農產品銷售,跟隨樂物網進社區,使得茹窯村300多畝小麥和玉米等農產品全部被“承包”。
細節服務讓農產品“飛出”大山
周者軍
近日,由團中央宣傳部主辦的“全國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選活動”啟動,400名候選人中,甘肅省成縣雞峰鎮長溝村黨支部書記張璇入圍。
2012年7月,張璇從甘肅農業大學畢業后,通過考試走上了大學生村官的崗位。如果不是在網上開店幫群眾賣土特產,或許張璇在成縣的名氣不會像現在這樣大。
長溝村是一個偏遠村落,信息閉塞,經濟落后。2012年9月,剛到村里工作的張璇,發現村里出產的許多天然土特產因沒有好的銷售渠道而賣不上好價錢,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把這些土特產收購、精裝、貼牌,然后放到網上出售,不但可以改變村里坐等客戶上門收購的傳統銷售模式,而且能大幅度提高村民的收入。”
從那時開始,張璇的心中便埋下了開一家土特產品銷售網店的種子。
2013年10月,為推廣、普及電子商務,成縣組織大學生村官參加電子商務培訓,張璇成為其中一員。回到村里不久,張璇的“雞峰山珍品”淘寶店就開張了。
成縣雞峰山不僅以“峰美、水秀、洞奇”聞名,而且大山里還出產野蘑菇、土蜂蜜等綠色無污染的土特產。
為了收集山貨,張璇跑遍了雞峰鎮下轄的27個行政村。每次下鄉,她隨身帶的小本子都寫得滿滿的,誰家養了多少只土雞,誰家養土蜂,哪個村的野蘑菇多,她都記錄得一清二楚。
一年多來,為幫助鄉親們賣土特產,張璇風里來,雨里去,穿壞了四五雙運動鞋。有一次,張璇走村串戶,好不容易收了一籃土雞蛋,可由于剛下過雨,路上滑,她不慎摔倒,雞蛋全破了,蛋液流了一地。張璇沒有放棄,爬起來,提著空籃子又挨家挨戶收購。
為了把土雞、土雞蛋、土蜂蜜等特產賣出去,張璇沒少花心思:土雞屠宰洗凈后,附上冰袋,再用真空包裝,3天可安全運送到北京;裝雞蛋的盒子用特制的泡沫做成,扎緊捆好能有效防止路上的磕碰;每發一單貨,都要附上一份親筆寫的說明,感謝客戶的支持,希望客戶對產品和服務多提意見。
如今,張璇的淘寶店里經銷30多種農特產品,已累計實現銷售額30多萬元。
這期間,張璇發現山區土雞的銷路非常不錯,她就動員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王國榮、李文強等22人,發展散養土雞試點。為擴大村里土雞的影響,她不僅借助微博、微信在網上宣傳,還親自跑到酒店、農家樂去推銷。
談起今后的打算,張璇說,她想發動群眾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一個集農產品種養、收購、包裝、銷售于一體的運作體系,讓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通過電子商務這個平臺,讓大山里的土特產越賣越火。
打出品牌為銷售鋪路搭橋
范正磊
在安徽省天長市金集鎮井亭村有位女大學生村官,她當村官沒多久,就萌發了養土雞、當“雞倌”,帶動鄉親們奔致富路的念頭。她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建設了占地40畝的草廟山土雞養殖基地,年出欄土雞8500多只。她就是崇慶,井亭村“第一書記”。
由于草廟山地處偏遠,土雞和土雞蛋外運不暢,造成價格偏低,每斤土老母雞還賣不到20元,利潤偏低。“咱的老土雞都是散養的,品質好,如果能賣到上海、北京、廣州等大都市,每只最少可賣120~130元。”崇慶掰著手指,同筆者算著效益賬,“草廟山”土雞蛋1枚才1元,也遠遠低于大城市超市的價格。
“由于地域偏遠,物流業欠發達,限制了合作社的發展。咱就是要叩開‘山門’,把土雞銷出去。”崇慶說,她正著手直接與市里的物流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把“草廟山”生態土雞系列商品銷到山外去。
眼下,她正在謀劃“網絡營銷”策略,一方面建立草廟山土雞養殖合作社網站,利用網絡宣傳草廟山天然的生態環境和優質土雞、土雞蛋;另一方面借助和搭建農村電商平臺,通過網絡把“草廟山”土雞賣到上海、廣州、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去。為此,現在最迫切的是要有一個品牌,她正積極向工商管理部門申請注冊“草廟山”土雞及土雞蛋商標,讓大都市的消費者知道“草廟山”土雞品牌,為土雞系列商品走進大中城市的商場、超市鋪路架橋。
微電商時代的營銷策略
重視意見領袖的能量。在微電商時代,個人的力量被無限放大,意見領袖對于品牌營銷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對于企業所屬領域的意見領袖,企業通過主動結緣方式,用實際參觀工廠等方式,讓他們對企業有比較實際的了解,在無形中用意見領袖的力量去影響更多的產品受眾。
正確的品牌營銷管理意識。在微電商時代,不論大家在線下地位多么沖突不對等,但在線上,大家都平等置身于電腦的某個角落,他們對產品的喜怒欣賞等感受,往往會遷于網絡,比如微信、微博。這就必須引起我們重視他們留在社交網絡上的每一處關于產品、品牌的感受,這是對企業最有價值的品牌循環求證來源。對于好的,可以加以挖掘作為企業的二次N次傳播;對于壞的,我們更需第一時間與客戶進行真誠溝通,找出客戶不滿意的原因,去不斷糾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