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與一般創業村官相比較,他們的膽子更大、整合資源的能力更強、產業形態更現代、目光也更為長遠。這些被稱為“農莊莊主”的村官們,有著一個鮮明的共性特點,那就是在創造財富的同時,始終把富民惠民的責任攬在懷里。我們介紹他們的創業歷程和成長足跡,不是要大家一味地模仿和克隆,而是希冀通過解讀這些“樣本”,在農業轉型發展方面多些思考、多些探索、多些實踐。畢竟,不是任何人都能玩得轉農莊的,還是因人制宜、靠船下篙的好。
離崗不離村,小村官變身農莊總經理
——北京延慶大學生村官袁超平的新征程
上周末,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太平莊村喻海農莊格外熱鬧,一場喜慶的農家婚禮正在熱熱鬧鬧地舉辦著。“李姐,你負責音響設備,不能出岔子。”“王哥,待會去倉庫再拉一車啤酒飲料,儀式一結束趕緊擺上桌。”……忙碌的人群里,一個體型瘦小的年輕小伙通過麥克風,有條不紊地布置著工作。這個小伙的名字叫袁超平,1個多月前還是村里的大學生村官,現在身份變了,成了喻海農莊的“當家人”——總經理,全權負責農莊的運營。
“小村官”變身總經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得從3年前說起。
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的云南男孩袁超平,2012年7月,來到延慶縣康莊鎮太平莊村擔任大學生村官。“我在家里是老幺,是被長輩們寵大的,犯啥錯誤都有人兜著,從小就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愛冒險,愛嘗試新鮮事物的習慣。”袁超平說,正是這種習慣,改變了他的青春軌跡。
剛到村兩個月,他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開辦農家院。
原來,通過一個多月的考察,袁超平摸清了太平莊的村情,并對村莊的未來發展有了一定的思考,“村莊以前靠種玉米,后來發展草莓、葡萄種植采摘,產業形態慢慢地走向了農業+旅游。”在日常工作中,他經常遇到采摘游客跟他打聽:“哪兒能吃飯”,這也給了他很大啟發。為此,他專門搞過實地調研:太平莊靠近野鴨湖、康西草原等景區,旅游資源豐富,但是太平莊及周邊幾個村都沒有一個像樣的農家院。為什么不發展鄉村民俗游呢?他跟村民們交流搞民俗接待的想法,因擔心風險太大,村民遲遲沒有行動。有闖勁的袁超平決定:工作之余,自己開辦農家院。
說干就干,袁超平以每年7000多元的租金,租下了村民的一個院落,經過改造裝修,2012年9月1日,太平莊村“大學生村官農家院”正式開業。“這是村里的第一家農家院。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嘗試一下太平莊村發展鄉村旅游能否行得通。沒想到,很快,農家院的生意就做開了,特別是周末和節假日,游客常常爆滿,就連北京很多高校相關負責人也慕名前來,紛紛把農家院確定為暑期活動基地。
然而,袁超平并不滿足于農家院的成功,他心里想的是如何帶動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飯”。由于袁超平的示范效應,去年3月初,村里的女強人丁玉玲主動找到他,商議投資建設一家集餐飲、住宿、會議、農產品采摘于一體的“鄉村酒店”——喻海農莊,并邀請他加盟。“這是對我工作的一種肯定,更是一種鍛煉機會。”去年5月,袁超平關掉了自己經營了一年多的農家院,全身心加入喻海農莊,擔任總經理一職。
“在農莊,我主要負責日常管理和市場營銷。”變身總經理后,袁超平比過去忙多了。“周末和節假日,游客往往扎堆涌過來,調劑房間成了最幸福的煩惱事。平時,則要想點子解決‘住不滿’的問題。”為了解決“撐死與吃不飽”的不均衡問題,袁超平積極挖掘老年客戶,主打養生牌。他利用自己的人際關系網,成功發展了一批長期客戶,同時,還借助電視、網絡、微信等媒體,進行飽和式營銷,取得了很好的推介效果。“當然,我在村里的工作,從沒有敢耽誤一分!”對于村官的職責,袁超平始終有清醒的認識。
今年6月,任期屆滿的袁超平,沒有選擇去就業市場重新找工作,也沒有選擇復習備考公務員,而是選擇留在太平莊村。離崗不離村,由原先的專職大學生村官,變身農莊專職總經理,全身心投入到太平莊村的民俗旅游接待工作中,開啟了一段新的征程。“接下來,我們考慮用‘大莊園與小農戶合作’的模式,在村里發展更多的農家小院。”袁超平說,讓整個村莊走上鄉村民俗游的道路,是他當村官以來的夢想。他愿意為此一直去打拼。 周 林
江蘇揚州:80后村官打造現代版“桃花源”
走進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蔣王街道四聯村的“梅源居生態農莊”,一片生機盎然:大棚內芹菜、西紅柿等蔬菜長勢喜人,魚塘邊一群游客正悠閑地垂釣,小雞在院子里爭相追逐覓食……而這一切都是80后大學生村官鄭姍姍,7年扎根農村辛苦創業的結晶。
2008年,從揚州大學廣陵學院畢業的鄭姍姍,在邗江區當上了一名大學生村官。7年時間,身邊的村官同事換了一茬接一茬,唯獨鄭姍姍一直守著自己那塊200畝的“寶地”不挪窩。鄭姍姍稱,因為自己撿到寶了。“當時這地已經荒了兩年,沒人交租,也沒人敢接,成了燙手山芋。”
鄭姍姍說,看到這塊荒地,看著群眾們失望的眼神,她覺得,擺在眼前的是困難,但或許更是機遇。
于是,她多方籌措資金,租下了這200畝地。并且成功說動了安徽老板梅先海投資800萬元,共同打造“梅源居生態農莊”。
經過3年的緊張籌備,2013年,梅源居正式開張了。這是一個集現代生態農業觀光、餐飲休閑度假、綠色美食、生態放養、垂釣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休閑農莊,分為都市休閑農園和有機生態農場兩部分。其中,都市休閑農園主要發展觀光農業,包括現代農業展示區、農家作坊區和農業休閑區,游客可以斜臥花田賞景、聽音樂,也可以體驗農耕采摘,還可以露天垂釣,享受燒烤美食,體驗戶外廚房的自由愜意。而有機生態農場主要生產純綠色有機農作物,分為蔬菜生產區、生態林果區,使養殖與種植構建成一個良性生態鏈,保證農莊出產的農副產品真正安全、健康。
由于風光優美、交通便利,梅源居開張僅一年就盈利了。2014年,從揚州、南京、鎮江等地來的游客已有2萬人,還帶動了周邊農民的就業及農副產品的銷售。
據悉,下一步,鄭姍姍打算增投500萬元,在農莊內建設水上民宿,打造現代版的“桃花源”。將來,游客們可以白天扶犁耕地、入戶品肴,晚上臨水而居,枕月而睡,真正體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生活情趣。 曹萌怡
湖南祁東:“幸福農莊”情系貧困孩子
湖南省祁東縣,有一戶偌大的農家莊園,成片的山林,各種果樹成行成列,成群的烏雞來回穿梭……這里就是祁東縣雙橋鎮洋湖村大學生村官周文打造的“幸福農莊”。
2011年9月,周文大學畢業后,來到洋湖村當村官。完成村里工作之余,周文總盤算著應該做些什么,于是她想以“綠色、環保、生態”理念,探索出一條在農村發展種養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的新路子。她的想法得到了鎮村領導和父母的支持。
果園里還可以養雞,一只純種的烏骨雞,市場價賣到三五百元。但周文沒有把自己選育出來的烏骨雞賣個高價,而是免費提供給了5戶村民,為的是讓村民零風險養雞。只要有時間,她就到養殖戶家中看看。
養雞最怕得瘟疫。周文因此主動做起了“醫生”,學著給雞防疫。第一次給雞打針,雞在手里亂動,而她自己也是手直發抖。她按照母親指點,閉著眼睛,一針扎下去……第二天,她就去附近村民家給雞打針,一家一家跑,“累并快樂著”。一年下來,五個養雞戶平均增收兩萬多元。周文還多次組織周邊村民來農莊進行種養新技術的培訓,讓村民全面掌握農莊多年來積累的種養技術。
“幸福農莊”面積有200畝,果樹多,養殖量大。于是,周文主動跟那些在家務農的村民聯系,請他們來農莊做事,按月付工資。幾年下來,已有10余名村民與農莊簽訂了勞動合同,成為農莊“正式員工”。
周文是吃過苦的孩子,她對貧窮孩子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她利用空閑時間,多次走訪村里的貧困孩子,為那些家庭貧困、成績優異的學生建立了詳細的檔案,聯系長沙的志愿者與村里4名貧困學生結成幫扶對子,負責他們從小學到大學所需的學雜費和部分生活費用。周文自己除了出錢資助外,還發起成立了貧困學生幫扶小組,每到周末,就把孩子們接到農莊,組織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游戲。如今,周文的家庭農莊成了這些貧困學生的幸福樂園。 徐昭橋
安徽銅陵:荒廢山場上投資千萬養羊
在安徽省銅陵縣天門鎮五峰村,有一家十里長沖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朱海翔是五峰村副書記。作為一名1991年出生的年輕人,他有著同齡人所不具備的成熟。
2012年,朱海翔如愿以償地來到了五峰村。上任后,他就馬不停蹄地啟動了創業計劃,可資金沒著落:“當時我看上了五峰村附近的一座生態農莊,承包費12萬元,可我手上只有8萬。”朱海翔說,緊要關頭,一群村官朋友及時伸出援手,“這個出兩三千、那個出四五千,湊了4萬元。”
創業的第二個年頭里,除了與人合伙建設生態農莊外,朱海翔還辦起了一座養雞場。由于兩個項目同時進行,資金缺口很大,到了年底,他只能挨家挨戶地上門,向借款人道歉,換來他們的理解。2013年4月,為了多元化經營,他又注冊成立了十里長沖生態農業發展公司,將自己的生態農莊項目以及養殖項目等資源整合在了一起。
百煉成純鋼。經過2年的艱苦創業,朱海翔終于迎來了收獲期。兩個項目都取得了不錯的收益,“不僅把前兩年欠的債務還掉了,還帶動了6戶村民來養雞,5戶村民來養魚。”朱海翔說,今年,他又整合資金,利用村里荒廢的山場,開建了一個1萬平米的標準化湖羊養殖場,總投資1000萬元。力圖通過這個項目,把村民都帶動起來,做成一個富民產業。 王 昊 白兆丹
河南淮濱:生態農莊里建花園式養老院
在河南省淮濱縣蘆集鄉,有一個小有名氣的富昌生態農莊。走進農莊,仿佛徜徉在花影婆娑、美輪美奐的花園里,聞著沁人心脾的花香,聽著或遠或近的雞鴨鵝叫聲,讓人心醉。“怎么樣?這里的環境不錯吧,這可是我請蘇州園林設計院的專家精心設計的。”說這話的是富昌生態農莊的董事長、蓮花村的當家人——2009年大學生村官徐彬銘。
大學生村官,農莊莊主,短短幾年,徐彬銘的人生一步步轉變。
怎樣體現人生價值?怎樣帶領群眾致富?徐彬銘到村后就下定決心:建生態農莊。缺資金,他勸在蘇州經商的父親返鄉投資;沒土地,他流轉外出打工農民撂荒的土地;沒技術,他到蘇州上海請專家。2009年年底,一個集休閑、娛樂、觀光于一體的綠色生態農莊初具雛形。
“我的10畝地流轉給了富昌農莊,一年租金1萬元。在農莊里干活,每月工資1500元。我現在的日子,就像歌詞里唱的,美著哩!”說起農莊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村民李學力一臉的幸福。
目前,富昌農莊已投資3000萬元,成功流轉土地3000畝,種植葡萄300畝,栽培櫻花、白玉蘭、大葉女貞等有機花木450畝,種植櫻桃600畝、藍莓800畝。“準備再投資2000萬元,在農莊內建一個花園式的生態養老院,讓周邊孤寡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為農村養老事業做貢獻。”徐彬銘滿懷信心地規劃著他的生態農莊夢。 信 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