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日發布的《2015中國大學生村官發展報告》,全國18萬名大學生村官中,有2.2萬名大學生村官創辦了1.7萬個創業項目,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22萬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熱潮中,大學生村官正在為新農村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大學生村官創業還存在哪些門檻?政府應如何進行政策上的引導和幫扶?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日前進行了相關采訪。
到農村任職,去當一名大學生村官———近年來,大學生村官群體在廣大農村逐漸成長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基層領導力量。他們通過歷練,逐漸由村委會的“打字員”“接待員”,成長為“田秀才”“致富帶頭人”。在他們當中,有一個群體不可忽視,那就是在任職村官期間或期滿之后通過艱苦創業扎根基層的大學生村官創業群體。
這個群體在創業過程中有哪些困惑和期待?對于未來,他們怎樣打算?如何看待扎根農村的人生選擇?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一些創業的大學生村官,努力探尋他們的心路歷程。
創業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大學生村官選擇創業的初心是什么?回答這個問題時,許多人很糾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一些大學生村官創業的想法,與他們當初選擇當大學生村官的決定一樣,充滿偶然,但又仿佛帶著一些必然。
“擔任大學生村官之后選擇創業,一方面是為了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更重要的是為了證明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也是為了印證‘大學生在農村發展照樣大有作為’這句話是正確的。”曾榮獲“全國就業創業優秀個人”的貴州籍大學生女村官令狐克夢說。
令狐克夢在自己的老家———遵義市桐梓縣山堡村任職。在工作中,她慢慢發現,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僅僅做好一些日常工作,并不能改變當地貧窮現狀。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村民口袋里的票子,這才是她真正想要實現的“職業理想”。于是,她有了帶領村民做旅游山莊共同致富的想法。
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山堡村的鄉村避暑旅游這篇大文章已經讓她做得有聲有色。當地農民依托農家樂等實體實現了增收,她本人也有了一份自己的事業。
“我的家在農村,當村官往大了說是回報家鄉父老,往小了說是我可以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所以創業對我來說是必然的。”
與令狐克夢有些不同,來自江蘇南通的大學生村官陳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當初創業是一種被動的選擇。
“大學生村官一般就是五條出路:留任村干部、考公務員、自主創業、自由擇業或者考研。大多數村官會選擇考公務員、自由擇業、考研,真正留任村干部和自主創業的并不多。”陳然告訴記者,他參加過公務員考試和考研,但沒考上,最后無奈選擇了創業。他笑稱自己是“被動型創業”。
“我認為大學生村官創業還是要看機遇,我說的‘機遇’既包括大學生村官自身是否具備創業素質,也包括他本人是否恰好在正確的時間遇到了正確的項目。按現在流行的話說,你得恰好站在‘風口’上。”陳然開玩笑地說。
幸運的陳然在任村官的最后一年正好站在了“風口”上。因為當時的生豬養殖行情不錯,他借遍親朋好友湊了50萬元,建立了一個生豬養殖合作社。幾年下來,也是幾經波折,他終于積累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并且在生豬行情轉跌之前及時將養豬場轉手。現在他在南京開一家物流配貨站,日子倒也過得安穩富足。
“村官要先把本職工作干好,如果當地恰好有合適的項目,征求一些創業導師的意見之后再創業,會更穩妥一些。”經歷過幾次創業失敗的陳然告訴記者。
“現在國家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大學生村官能以大學生身份到農村工作,我認為也算是大學生群體中豁得出去的一類人。但創業不是光靠激情就能成功的,還是要慎重再慎重。”在中國創翼大賽西南賽區現場,一位創業導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