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一個基地,帶一方百姓,富一方農民”。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下,目前常州市的大學生村官中,創業人數超過四分之一。大學生村官逐漸成為帶頭創業、帶領群眾的生力軍。
在新北區薛家鎮葉家村,有一片80畝的蔬菜基地,這就是薛家新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28歲的大學生村官張勇俠是葉家村委黨支部副書記,這片基地就是在他手中創辦的。兩年來,村里加入合作社種植的農戶有22戶,涉及土地流轉農戶49戶。
張勇俠創新推出了“合作社籌資+合作社技術指導+農戶租用種植”的模式,截止去年底合作社銷售收入約14.5萬元。此外,他還扶持了9戶低保殘疾人家庭種植平菇,戶均增收5000元。張勇俠說:“通過這兩三年的創業,村里面很多的實際情況,很多老百姓的村情村民,我都摸的很清楚,其實反過來對我開展村里面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大學生村官創業,最終落腳點是落在富民上面。”
常州市大學生村官在創業過程中探索形成了 “村官+專家+基地”、“互聯網+農業”、抱團建立創業園等多種創業形式,在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等多個領域,共創立比較成熟的項目128個,大學生村官創業園區17個,幫助1931戶農民脫貧致富。
河海大學西門的“獨家記憶咖啡館”,經營者何小娟從08年起擔任新橋鎮大學生村官,她利用休息時間經營著這家咖啡館,不到半年就收回了成本。每周,新橋鎮的二十多名大學生村官都聚集在這里,進行創業探討和交流。何小娟說:“會在這里做一些頭腦風暴和資源的對接,我這里更多做到一個民間和政府的溝通橋梁,包括我們創意和需求,我們店里的盈利有5%是用來資助村里的貧苦青年的。”
市委組織部、農委、工商、團委、婦聯、科協等多個部門通力合作,市財政每年設立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專項引導資金,同時,全市各級黨組織不斷深化黨員創業“揚帆行動”,組織實施免費培訓,近兩年來共舉辦培訓班36期,其中1407人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鑒定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