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村官
郭長鑫查看漁網機器
“傾力創業,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是我最大的夢想。”昨日,受團中央邀請去北京參加“9·3”閱兵觀禮剛回村里的大學生村官郭長鑫高興地對記者說。
2011年6月,郭長鑫大學畢業。當同學們都在為留在蘇南城市而奔走時,作為校學生會主席的郭長鑫卻謝絕母校讓他任教的挽留,放棄了能在享有“太湖明珠”之稱的無錫工作、生活的機會,毅然回到蘇北農村贛榆區墩尚鎮鄭莊村做一名村官。
在農村基層扎根4年后,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創業建廠帶領當地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用知識和汗水幫鄉親們過上了富裕生活。
郭長鑫在北京參加“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座談會
郭長鑫在“9·3”閱兵現場留影
郭長鑫指導工人編織漁網
一個夢想
他回鄉創業做村官
時間回到2011年6月,在江南大學太湖學院的校園里,一個身影不停地徘徊,在為“走”與“留”而糾結,他就是郭長鑫。
“郭長鑫放棄留校機會了!”學校爆出這樣一個出乎大家意料的消息。
“別人都說我運氣好,還開玩笑地叫我郭老師。可那時,我真的猶豫了。”
為什么放棄留校機會?郭長鑫說:“就是想利用自己在大學里積累的創業經驗,以及擔任校級學生干部培養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意識,回到家鄉創業,帶領當地人實現致富夢。”“留在大城市能輕松地過一輩子、有一個美滿的生活,可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郭長鑫解釋當初的選擇。
在大學期間,郭長鑫談了一個女朋友,她家在常州市區,她是獨生女。3年下來,雙方都見了對方的父母,但由于郭長鑫“固執”地要回家鄉創業,最終勞燕分飛。
當時,江蘇省正在招錄大學生村官,郭長鑫報名應聘,并順利通過考試。“我在網上查閱了大學生村官的基本材料,當村官挺適合我的。我有一個學長那時已經在連云港市擔任大學生村官,并知道他已經開始實踐自己的創業項目,我對此特別感興趣,也想親自嘗試一下。”
2011年8月,郭長鑫成為大學生村官,被分配到贛榆區墩尚鎮鄭莊村擔任書記助理。因為工作勤奮、能力突出,2011年10月,他被任命為鄭莊村黨總支書記。
一路奮進
他引領村民創業潮
從學校到農村、從學生到村官、從江南到蘇北,巨大的心理落差、經濟落差和環境落差令郭長鑫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既然選擇了當村官,就必須在村官的崗位上有所作為。”任職后,郭長鑫進村入戶與百姓座談,尋找鄭莊村落后的原因,傾聽百姓對發展經濟的訴求。“當時,村民都靠種糧、養殖掙錢,富余勞動力比較多,收入水平真不高。”作為村里的掌舵人,郭長鑫看到村里落后的面貌,決定創業引領村民致富。
郭長鑫決定創辦自己的企業。考慮到當時的贛榆縣是個漁業大縣,漁網加工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有著豐富的漁網加工經驗和廣泛的客戶資源,他選擇了創辦漁網加工廠。
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郭長鑫寫出了長達四十多頁的創業實施方案提交鎮領導。“當時的鎮黨委書記非常理解支持我,在我的方案上欣然批示:‘大學生村官創業,應該大力支持’,讓我非常感動。”后來,墩尚鎮黨委政府給郭長鑫批了11畝的用地。他從銀行貸款100萬元,組織部門給他解決了10萬元的貼息貸款,加上他自己在大學期間創業積蓄的10萬元,解決了創業初期的資金。
2012年2月,郭長鑫創辦的“連云港市贛榆長鑫漁具有限公司”正式掛牌。“公司開業后,就要找業務。可剛開始,業務從哪里來?”郭長鑫說,正愁業務時,他獲悉一個信息,有個常州客戶需要做一批出口澳大利亞的農業網具,當時供貨商可謂擠破門楣,競爭激烈。抱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郭長鑫愣是“截”下了這個單子。他向人家保證,先不要定金,直接用快遞把樣品寄過去“驗身”,靠誠信和質量打響了這一炮。最終,該客戶和郭長鑫簽了一份15萬元的訂單。第一年,郭長鑫凈賺30多萬元。此后,公司制作深海捕撈漁網、建筑安全網等,產品暢銷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到2014年年底,為當地106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并讓他們走上致富路。
一花引來百花開。村民老孟原來在山東威海一個漁網廠做機修工,后來回家辦了一個漁網廠。由于經營不善,連年虧損,他干不下去了。郭長鑫知道后,把老孟聘請到自己的廠里做業務廠長,同時,廠里加工的半成品也交給老孟,雙方一起合作生產。這樣一來,老孟不僅有年薪5萬加提成的收入,而且盤活了自己的小廠。為了幫助老孟擴大再生產,郭長鑫給他擔保50萬元的銀行貸款,這幾年,老孟的漁網廠年利潤都在15萬元以上。
在郭長鑫的帶動下,村里的十余戶村民也都搞起了漁網加工,解決了村里留守婦女和剩余勞動力就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