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永安片區光伏菇棚。(吉巷鄉黨委供圖)
菇農銀耳生產房。(吉巷鄉黨委供圖)
福建農林大學技術人員為菇農提供技術指導。(吉巷鄉黨委供圖)
凌晨五點,福建省古田縣吉巷鄉高坑村的菇農蔣大勇打著手電筒鉆進菇棚,小心翼翼地翻看菌袋,發現幾處綠霉斑,心里“咯噔”一下——這批銀耳菌棒又染病了。“去年就因為霉菌,損失了3萬多元。”蔣大勇嘆了口氣。他家種銀耳20年了,積累了不少“老經驗”“土辦法”,但菌種老化、溫控不穩的問題沒解決,產量越來越低。
在古田,像蔣大勇這樣的菇農、小企業主不在少數。雖然當地是中國銀耳、猴頭菇等食用菌的主產區,但長期以來,各村“各干各的”,技術落后、資金短缺、市場競爭力弱,產業發展始終難以突破瓶頸。
“不抱團,就沒出路。”2024年初,吉巷鄉黨委將5個產業相近、食用菌產值達10億元的行政村聯合起來,成立“大永安”片區黨委。
技術革命: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種菇
“以前種菇全憑經驗,現在靠數據。”渭洋村的年輕菇農陳志強指著手機上的“福菇寶”APP說。
今年,古田縣推出促進食用菌全產業鏈發展八條措施。在政策支持下,陳志強建設了銀耳標準化菇棚,每個菇棚都安裝了傳感器,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監測器,通過“福菇寶”進行實時監測,“一旦出現異常,手機會立刻報警,將數字化技術與銀耳種植、加工等相關數據實時對接,就能找出問題出在哪里。以前半夜得起來三四次看火爐,現在躺床上就能調溫了。”新技術讓銀耳單產提高了,菌棒染病率下降,陳志強算了一筆賬,一年多增收近5萬元!
“李叔,你這菌絲發黃不是病害,是濕度沒控好!”前垅村猴頭菇生產基地里,林鈴卷起袖管,蘸水在菌棒上畫圈。這位福建農林大學的研究生,帶領著團隊5個人,每月有近10天扎在菇棚里。他們兜里總揣著溫度計和pH試紙,褲腳沾滿木屑。
片區黨委與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建立戰略合作,引進林鈴等5名專家組建科技特派員團隊,為菌農種植提供技術指導,并推廣液體菌種、立體栽培等新技術,舉辦10余期培訓班場場爆滿。
設備共享:小農戶也用得起現代化生產線
過去,村民根本買不起動輒幾十萬的烘干設備,只能低價賣鮮菇,或者用老舊的烘干設備,既不環保又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片區黨委整合20個村的資金在前垅村建起共享烘干廠,農戶可以按需租賃,每斤干菇加工成本降低0.3元。
“現在我們的猴頭菇色澤均勻,每斤能多賣8毛!”前垅村的菇農率先用上了新設備,年戶均收入增加1萬元左右。
“我們片區建設的這個烘干設備重點服務散戶菇農。”片區黨委書記江泓介紹,“我們另外還整合13個扶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試點村資金780萬元,建設電熱烘干抱團項目,建成后通過出租給工廠化生產企業,每年可收取租金50多萬元,為各村集體增收近4萬元,還帶動周邊60多戶菇農進廠打工,月薪3000元保底。”
金融活水:整村授信破解菇農融資難
“以前想貸款,要么沒抵押物,要么利息太高,只能找親戚湊錢。”永安村菇農張建平回憶道。去年,他想擴建菇棚,但缺30萬元資金,跑了幾家銀行都沒批下來。轉機出現在片區黨委聯合融盛擔保公司,創新“供應鏈擔保”模式,采取“整村授信+公司擔保”,為片區黨委成員村整體授信超3億元。
張建平憑借在片區內長期種植食用菌經歷以及訂購協議,3天就拿到了30萬元低息貸款。“利息比普通貸款低2個點,還能隨借隨還。”他用這筆錢建起智能溫控菇棚,年收入從15萬元增至23萬元。
截至目前,“大永安”片區已累計發放菌菇產業專項貸款1.2億元,惠及農戶900多戶、企業10家。金融活水的精準滴灌,讓小小菌菇真正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黃金產業”。
抱團發展,延擴食用菌產業鏈,讓片區內行政村和菇農都嘗到了甜頭。去年,中國食用菌數智科創園項目落地吉巷、大橋兩鄉鎮。片區黨委書記江泓介紹,眼下,“大永安”片區正在推進更宏大的計劃,助力中國食用菌數智科創園落地建設,通過打造片區公共品牌,開發“產學研游”菌菇文旅經濟,帶動村財、村民實現“雙增收”,讓“大永安”成為全國食用菌產業的標桿。
通訊員 陳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