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的事同群眾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參與。“盈和議事堂”是鹽城市大豐區萬盈鎮新建的基層治理和群眾議事平臺,在鎮級成立議事堂,18個村成立小院議事會,收集群眾訴求,解決治理難題。
2016年,萬盈鎮126位農民流轉了174畝地,但由于承包人欠租等原因,承包人和農民的利益沖突一直沒能解決好。“盈和議事堂”成立后,鎮村組成工作專班,花了3個月時間,將174畝土地收回后重新發包,流轉金從過去的1000元提升至1200元,農戶每年增收20萬元、村集體每年增收7萬元。“類似的積案,還有不少,比如兩戶村民為了0.2米的宅基地邊界,爭了30年,這次在我們調解下各退了半步,退一步海闊天空。”萬盈鎮黨委書記楊曉虎說。
有段時間,果蔬在運輸中的損耗問題愁壞了農戶。“盈和議事堂”組建專項調研組三赴長三角先進地區取經,鎖定冷鏈物流作為破局的關鍵。“我們測算,農產品損耗每降1%,農民收入就漲2%,這是看得見的民生賬。”鎮黨委副書記呂秀鳳說,現在投資500萬元的冷鏈項目已建成,每年可實現降損增效40萬元。
據介紹,該鎮凝聚五方力量構建調解隊伍,包括鎮社工骨干、村治理專員、專業法律顧問、大戶能人和利益相關方,打通了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召開議事會72次,解決民生問題93件。
益民村的老齡化率超過40%,養老“訂單”需求大。“盈和議事堂”推出3元助老餐,改建了文化禮堂,組建起12人的義工隊伍,為全村38名高齡老人每日送餐。“這些人比兒女來得還勤呢,”81歲的獨居老人丁生指著墻上的排班表說。
“議事平臺讓我們從政府端菜轉向群眾點單,”楊曉虎表示,全鎮已培育40名兼職調解員,并優化基層治理路徑,達到“線上提訴求、線下馬上辦”。 通訊員 梅益東 劉雨璇
實習生 周霞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