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辦公室抽屜里,有一本邊角已經微微卷起的筆記本,封皮上工整地寫著“民情記錄”四個字。自2022年10月來到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來龍鎮豐莊社區擔任黨委副書記,它便成為我隨身攜帶的“法寶”。兩年多的時光,厚厚的筆記本被密密麻麻的字跡填滿,每一頁都真切記錄著田間地頭的探訪、家長里短的傾聽,以及那些被仔細梳理過的“急難愁盼”——這方寸小本,早已成為連接我與豐莊百姓的無聲橋梁,承載著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一頁頁記民情:點亮困難兒童“微心愿”
日記第一頁,記下了走訪時遇到的困境兒童小紫的情況。那是一次例行入戶,我看到小紫的家中陳設簡陋,學習條件艱苦。三個孩子怯生生的眼神和家長無奈的嘆息,像針一樣扎在我心上。我詳細記錄下家庭狀況、學習需求和那份深藏的“想要一個新書包、一盞護眼臺燈”的微小心愿。這不僅僅是小紫一家的困難,更是社區需要關注的群體縮影。
日記本成了行動的催化劑,我立即與社區“兩委”商議,一方面積極對接民政、團委、關工委等部門,為小紫爭取到政策幫扶和生活補助;另一方面,在社區發起“點亮微心愿”活動,動員黨員、社會力量。很快,小紫的新書包、新臺燈送到了家,更有一批志愿者與她們結成幫扶對子,定期輔導功課、關懷生活。當日記本里“小紫心愿”旁標注上“已實現,笑容燦爛”時,我更深切地體會到,這方寸紙頁承載的,是為困境孩童撐起一片晴天的責任。
一字字解民憂:筑起家門口的“暖心站”
隨意翻看日記本,幾張夾在其中的群眾意見條格外醒目。其中多條反映著同一個痛點: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門口缺少公交站臺,村民特別是老人、孩子去鎮上辦事、上學,常常要風雨無阻地步行很遠到主干道候車,既不方便也不安全。“要是門口有個站臺就好了!”村民王大爺的期盼,被我鄭重地寫在日記本顯眼位置,并畫上了重點標記。這“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成了我和社區“兩委”班子心頭的大事。
我們立即行動:現場勘察、測量距離、統計人流量、評估可行性,每一步都詳實記錄在日記中。我協助社區黨委書記積極向上級交通、住建部門溝通,爭取項目支持;同時組織召開村民議事會,聽取選址、設計建議。經過多方協調,嶄新的公交站臺終于在黨群服務中心門口落成。啟用那天,看著老人們不用再步履蹣跚地走遠路,孩子們放學能安全便捷地在家門口下車,日記本里那句“村民期盼”旁,終于可以欣慰地寫上:“站臺啟用,民心暢通。”這小小的站臺,不僅連接了城鄉交通,更筑起了黨群連心的橋梁。
一行行繪新篇: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
隨著走訪的深入,日記本里積累的不僅是單個問題,更有對社區治理面上的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回應群眾多元訴求?如何激發社區內生動力?在梳理了大量民情民意后,“組建特色志愿服務隊伍,破解治理重點難點”的思路逐漸清晰。我將這個想法和收集到的骨干能人信息詳細記錄在冊,并與社區“兩委”反復研討。很快,“黨徽耀”“戰旗紅”“豐莊豐”三支特色志愿服務隊在豐莊社區應運而生。他們的目光聚焦在困難幫扶、矛盾調解等任務,他們的身影活躍在防汛一線、平安夜巡中,成為守護家園的可靠力量。
這本日記記錄我從初來乍到時的青澀與忐忑,到如今逐漸融入這片土地、步履愈發踏實篤定的心路歷程。它無聲地見證著我作為選調生的蛻變與成長。村里大爺一句“這小伙記性真好”,道出了民情日記的樸素真諦:群眾的急難愁盼就是最好的墨水,躬身實踐的足跡就是最深的筆痕。
這本日記本即將寫完,但服務群眾的篇章永無終結。未來日子里,我將繼續帶著新的日記本,用心傾聽、用筆記錄、用腳丈量、用情實干,在基層一線的沃土上,一筆一劃續寫為民服務的初心答卷。
葛天涵
葛天涵(右)為社區老黨員發放節日慰問物資。(豐莊社區居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