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鎮市級示范帶。 (常熟市委組織部供圖)
夏日的風掠過常熟大地,成片的黃金小玉米田泛起綠色波浪,“海棠鋪子”直播間的吆喝聲與訂單打印機的滴滴聲交織成曲……這幅動人圖景,正是江蘇省常熟市高質量打造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帶上,萬千生機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常熟市堅持片區化黨建思維,制定實施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高質量打造62條示范帶,每條示范帶圍繞組織協同、產業協同、工作協同、機制協同4個方面明確30項工作目標,統籌推動帶內基層黨組織黨建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事務共商、發展共贏。這一系統性布局,悄然推動常熟鄉村振興從昔日“點上盆景”向今日“全域風景”轉變。
育好人才推動科技興農
董浜鎮黃金小玉米特色產業示范帶,正是62條示范帶代表之一。在董浜鎮連片的黃金小玉米田中,新農人李中奇正和合作社農戶查看收成。這位返鄉創業的 90后,是常熟“新農人”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孕育的碩果之一。
常熟市聚焦重點示范帶內育外引鄉村青年人才,圍繞“新農創”“新農匠”“新農服”“新農商”“新農干”等5支隊伍進行精準培訓、精準扶持、精準服務。創新實施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項目創投大賽,舉辦“新農人”創新創業大賽,設立100萬獎補池,以項目路演形式遴選10個重點項目,示范引領更多青年人到農村創新創業。
在政策東風吹拂下,李中奇以“合作社+農戶”模式, 聯合董浜鎮市級示范帶3個村50余戶農民,通過種植生產環節全程機械化,將黃金小玉米種植面積從20畝擴大到500畝,年銷量從2萬斤增至50萬斤,每戶農民畝均增收1500元,“董小棒”商標系列產品銷售額已超400萬元。“跟著黨組織干,田里真能種出‘黃金’,我家光靠種玉米,每年就多賺2萬塊。” 村民黃國昌在農場里捧著沉甸甸的玉米棒,笑得格外燦爛。
提低賦能撬動全域振興
夕陽西下,沙家浜鎮蟹農老李將一桶桶飼料陸續拋入蟹塘,嘴角不自覺上揚。不遠處,“大閘蟹科技小院”的牌子在陽光下格外醒目,技術員正指導農戶應用新推廣的生態養殖技術,這正是常熟市統籌資源力量撬動全域振興的一個鮮活例證。
實現全域振興,必須破解發展不平衡的瓶頸。常熟市堅持“抓兩頭、帶中間”,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低賦能行動,建立健全示范帶聯席會議制度,引導村級集體經濟一般村聯合帶內各村抱團合作,開展資源推介、項目路演,推動一批有前景、能結果的項目落地。成立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合作聯盟,組織36家金融機構與集體經濟一般村結對幫扶,累計超500名金融骨干進村入戶,為村級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沙家浜鎮市級示范帶統籌蘇州工學院、湖強農業等多元資源,合力孕育出國家級科技小院,構建起“優質蟹苗育種—生態養殖示范—精深加工增值—銷售餐飲推廣—休閑文創拓展”的完整產業鏈技術體系。八項關鍵技術,從苗種優選到病害防控、生態養殖,在這里扎下根來,示范推廣。科技的力量直接轉化為農家的增收賬本,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相對一般村農戶畝均增收超千元,推動“陽澄湖大閘蟹”這塊“金字招牌”價值提升30%。
精準下沉暢通要素活水
“我們明澄科技項目從敲定意向到順利投產,只用了3個月,省下很多時間精力,可以甩開膀子搞發展。” 一位企業負責人興奮地說。梅李鎮市級示范帶的成效得益于精準指導工作的振興服務團。
發展要素如何順暢流向鄉村?常熟撒開一張振興服務網,精心組建振興服務團,下設農技指導、規劃設計、法律咨詢等7支精干分隊。他們猶如鄉村振興的輕騎兵,采取結對式、組團式、點單式等多種服務形式,持續推動人才、資金、市場加速在田園沃土集聚、轉化。
在梅李鎮市級示范帶,天字村、勝法村、趙市村、聚沙村共建共享最能體現服務團效能。依托服務團穿針引線,高效協調鎮村聯動、村村抱團、村企聯建,推動盤活帶內3.2萬平方米閑置廠房,升級為反哺農業的智造產業園;200畝低效農田實現華麗轉身,成為蘇州綠色蔬菜供應基地,畝均收益直接翻倍。“海棠鋪子振興直通車”將紅鴻糕點、地產草莓、甜蜜蜜橘、吉成醬油等獨具特色的“一村一品”送進千家萬戶、走向全國市場,直接帶動150名村民在家門口端穩了就業飯碗。在服務團的助力下,帶內成功打造稻蝦種養、草莓、羊肚菌3家具有示范效應的家庭農場,2024年這4個村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實現增長。
在這一條條充滿希望的示范帶上,每寸土地、每個產業都在煥發新的生機。黨群同心描繪的振興畫卷,正在江南福地綿延舒展,書寫著全域共富的新篇章。(常組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