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文(左)在走訪農戶宣傳黨的政策。資料照片
每逢7月底、8月初,崇明聯益村的梨農們總是為翠冠梨的銷售四處奔波。7月24日,NASA發現另一個地球“開普勒452b”那天,聯益村黨支部書記王宗文腦洞大開,飛快地撰寫了一篇《NASA發現了“另一個地球”,你需要發現另一種崇明味道》,文里的另一種崇明味道,正是劍指剛上市的翠冠梨。這篇帖子在“上海崇明”微信公眾號一經推出,瞬間被刷爆。
“能把NASA宇宙新發現和自家的翠冠梨聯系起來做推廣,只有‘小王書記’想得出。”王宗文借勢用最時髦的互聯網思維推銷土特產的手法,令村民再一次對他刮目相看。
今年31歲的王宗文是天津人,是上海市首批大學生“村官”中的一員,2010年,他被廟鎮黨委選派至聯益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被大家親切地叫做“小王書記”。
剛來到崇明時,王宗文聽不懂崇明話,甚至連最簡單的“吃飯”也覺得很難。但他不灰心,幾乎天天泡在農民家里,一起到地里干活,和村民交朋友,漸漸地崇明話越說越“溜”,越說越自信,“現在我的崇明話基本可以達到同聲翻譯的水平了。”
在王宗文的信條里,只要是為了村民的利益,再難也要頂上去,村干部要當村民的“主心骨”。一家農業公司有意到聯益村投資搞現代種植,但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一些農戶遲遲不愿簽合同。原來這些農戶先前已以口頭協議的形式將土地租給了外地承包戶。外地承包戶給的租金比較低,每畝地價格只有350元一年。農業公司是按照政府公益林指導價支付租金,先付費、后種地,每畝價格864元一年。“若仗著沒有承包合同,強行從外地租戶手中要回土地,顯然有失公平;若聽之任之,把責任推給農戶,不但影響了整個項目的落地,而且錯過了讓村民增收的好機會。”
王宗文和村主任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剛開始外地承包戶態度強硬,堅決不肯退租,“我們就一次次上門,他們白天上班,我們就晚上找;他們上夜班,我們就白天去,通過一次一次的溝通,終于找到了利益平衡點。”
聯益村是崇明最早種植翠冠梨的地方,從2011年開始,王宗文提議,村里集體經濟合作社開始幫助本村和外村梨農銷售翠冠梨,他還邀請來農業科技專家,引導梨農科學種植,使翠冠梨畝產收入從過去的8000元/畝,增長到近萬元/畝,增加近2000元。
但是,摸索銷售翠冠梨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一些村干部覺得不理解,幫梨農賣梨不是村干部的分內之事,幫老百姓賣了梨,可能還要聽閑話、受委屈。而村民受小農意識影響,賣梨時老是出現大小不一、缺斤短兩等情況,“有時候批評他們幾句,還不愛聽,甚至個別梨農,不幫他賣,他還有閑話。”但王宗文就是憑著一份公心和熱心,慢慢地引導和規范,踏踏實實地幫大家賣梨,“經過不斷地磨合,大伙賺到錢了,老百姓說我們村干部好了,這些問題就解決了。”
如今,聯益村翠冠梨已在本地市場小有名氣,村民們認為“小王書記”就是最大功臣。去年,村合作社同縣生態農業公司合作,通過“生態崇明”農產品專賣店面向全市銷售翠冠梨,依托京東商城、1號店、天貓、淘寶、天天果園等網絡電商,大力推銷翠冠梨,年度銷量達10萬多斤,“開春的時候,聯益村好多農戶的梨子已經被提前訂購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