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2013年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社區)任職工作報名已結束。共有1009名高校畢業生報名角逐96個名額,與前年相比雖有降溫,但近1∶11的比例仍昭示著村官對大學畢業生的高度吸引力。
本次招考有個引人矚目的特點,女生比男生還要多。為什么這么多女生想要去做村官?有考生說,首先是因為就業困難,而東莞農村條件好、大學生村官轉考公務員也方便。如此看來,有相當部分考生是為了安逸,或是把村官當成了跳板。
大學生村官,不易做。2009年“走馬上任”的東莞第一批大學生村官,有不少干了不到一年就黯然轉行。據一些“老”大學生村官講,在農村工作,存在著難以融入環境、收入不平衡、晉升之路不明、職業規劃迷惘等種種問題。其實,在其他地方的大學生村官,也面臨類似問題。這也導致不少大學生村官,懷著改變農村面貌的雄心壯志而來,任期滿后,帶著迷惘失落和挫敗感而去。
大學生下基層,本是為了緩解城市就業壓力、改變城鄉人才失衡狀況、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所以,社會各界都給予他們很高的期望。東莞更期盼這些年輕的村官,能夠肩負起推動人才資源向農村的流動和傾斜,彌補一些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較低、觀念陳舊的缺陷。
此外,要到東莞農村去的大學生,應該認識到,農村的行政級別、悠久的歷史文化狀況、“富可敵市”的經濟狀況、復雜的人口構成……這些錯綜復雜的因素,加大了農村工作的難度。另一方面,在轉型升級的熱潮中,我市合并村社的工作逐步展開,可見作為東莞社會經濟“細胞”的農村,將要承擔起更大的社會發展重擔。如此種種,無不對村官提出更高的素質要求。報考的大學生們,可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在大學生村官的薪酬和職業發展等方面,我市是做得比較好的,走在了其他地區前面。這也是為何有那么多大學生想來東莞“上山下鄉”的原因所在。但是,如何把有才、有德、有心為農村服務的大學生村官留住,還需要有更多制度設計。
其實,大學生下鄉,也不一定非得做“官”。農村的“官”,位置少、轉騰挪移的空間小,與正式政府公務員有差距。年輕人與其沖著烏紗帽去,不如戴著工程帽來。東莞產業多在農村,組織上應盡量讓大學生們專業對口,找準位置,減少大學生下鄉專門寫文件、修電腦的“高配置閑置”狀態。大學生們如能在農村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優勢,在農業現代化、產業轉型等方面起到帶頭作用,必將更大地促進農村和個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