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大學生村官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大學生村官“學習能力較強,知識儲備豐富,思想觀念前衛”,為農村注入新鮮的“血液”,成為驅動農村發展的新動力。在認識到自身優勢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農村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村官,需要克服的“難關”還有很多。
胸懷理想,堅定信念,要過“思想”關。“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崇高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讓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生村官胸懷使命,不畏艱難,投身到農村基層,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播撒自己辛勤的汗水,真正做到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過“思想”關,是大學生村官做好農村工作的先決條件。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向“不計得失,勇挑重擔”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和建設者學習,把“不求回報,只求奉獻”的精神融入到實際行動中去,在奉獻農村,發展農村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把農村艱苦的條件作為砥礪品質,磨練意志的契機,不斷提高自己攻堅克難,服務農村發展的本領;要有開拓創新的精神,不斷加強學習,在“求真務實”中“與時俱進”,為農村發展尋求新的路徑和空間。農村是一片“廣闊天地”,崇高的精神讓大學生村官有了“大有可為”的動力。
深入鄉村,密切群眾,要過“作風”關。大學生村官作為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力量,要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轉變工作作風,這既是責任和義務,也是做好農村工作的前條件之一。只有深入鄉村,走到田間地頭,進入百姓家中,才能真正了解到村民的困難、需求和期盼,才能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工作的重點和方法,維護好村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密切聯系群眾,與村民“面對面,心連心”,真正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才能匯聚民心,凝集力量,有力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大學生村官要堅持黨性,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腳踏實地”中“干事創業”,在“真抓實干”中“為民謀利”,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大學生村官要守住底線,把村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價值取向,杜絕有損村民利益的行為出現,勇于同損害村民利益的行為作斗爭。良好的作風鑄造大學生村官優秀的品質,幫助大學生村官成為村民的“貼心人”。
熟知鄉土,了解民俗,要過“風俗”關。風俗習慣根植于鄉土,在村民長期的生活中形成,規范村民的行為,調整村民之間的關系,對鄉村具有獨特的含義。大學生村官要想做到“說群眾話、穿群眾衣、吃群眾飯”,和村民打成一片,“熟知鄉土,了解民俗”是必須要過的“難關”。熟知鄉土,可以增加與村民之間共同的語言和觀念,減少與村民之間的陌生感,拉近與村民的距離,更快融入鄉村;了解風俗,有利于把工作和實際結合起來,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為在做好農村工作的基礎上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創造條件。要加強與村民之間的交流,熟知他們的生活傳統,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這既是加深了解的過程,也是建立與村民之間深厚感情的過程;要虛心向村干部學習,通過“多看、多問、多記”,掌握他們“源于鄉土,用于鄉土”的工作方法,不斷提高自身融入農村,服務農村的能力。大學生村官熟知風俗,才能更接地氣。
惠農政策,雨潤民心,要過“政策“關。中央在2011年到2013年連續三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表達了中央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同時,為了加快農業發展,推動農民致富,制定了一系列強農惠農的政策。大學生村官作為農村基層的工作者,不僅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而且要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貫徹好。熟悉國家強農惠農的政策是大學生村官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熟悉政策,才能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政策,真正滿足農民的需要;只有熟悉政策,才能在具體的工作中把政策落實,有力推動農業發展,加速農民致富。要不斷加強對強農惠農政策的學習,了解政策的具體內容,能夠掌握運用政策的方法;要把政策和農村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因地制宜,有所側重,把當地農民急需的政策運用到農村,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強農惠農的政策給予了大學生村官“干事創業”的力量。
學習農業,帶頭致富,要過“技術”關。農業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大學生村官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有責任學習農業知識,掌握生產技術,推動農業發展,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掌握生產技術,才能夠熟練地幫助村民生產,讓村民感覺到自己不是外人,是實實在在為民服務的自家人。學習農業知識,有利于掌握生產規律和生產需要,進而合理安排農村工作,方便農民生產和生活。大學生村官要發揮“學習能力較強,獲取信息較快”的優勢,在向村民學習的同時,運用網絡、書本等載體,積極獲取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要理論聯系實際,不能“紙上談兵”, 用實際行動化“知識”為“成果”,把知識運用到田間地頭,運用到幫助農民致富的過程中去。在加強自身學習農業知識的同時,也要幫助村民學習農業新知識,借助農村遠程教育平臺和鄉鎮農業技術人員的力量,幫助村民掌握先進農業生產知識和理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拓寬農民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