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國,有9名“90后”大學生村官,他們平均年齡25歲,抱著帶動村民致富的夢想聚在了一起,通過搭建電商平臺,抱團創業,幫村民在網上“淘金”。他們希望好好把村民的蔬菜、特產賣出去,做個真正的“好書記”。(3月31日 安徽日報)
安徽歙縣的“三潭”枇杷每公斤只有2.6元,無人收購;廣東博羅冬瓜滯銷爛在地里,0.15元/斤無人問津;廈門市翔安區新店鎮的土豆兩毛錢一斤沒人收,土豆豐收種植戶卻笑不出來。一邊是農民守著大量農產品低價難銷,一邊是城市民眾抱怨吃不上廉價果蔬。長期以來,農產品“豐收、滯銷、賣難、買貴”的怪圈一直是困擾我國“三農”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而“農村電子商務”作為一種與時俱進的新興業態,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這種現狀。“農村電子商務”牽涉到農業經濟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就業、農業物流、農村生活品質提升、農村組織結構優化等事關“三農”的全方位課題,不僅能夠有效化解農產品銷售難的怪圈,也為我國“三農”的發展開拓出一條前景無限的光明大道。
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的持續增長,是農村電子商務跨越發展的基礎。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8.2%,農村網民規模達1.78億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類上網終端中,2013年農村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84.6%,高出城鎮5個百分點。
在農村網民增長的基礎上,全國各地不斷涌現出農村網商創業的星星之火,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和特色商品,開辟了一條條全新的致富道路。經過2009年以來5年時間的發展,全國在農村電子商務領域發展并形成規模的“淘寶村”已經達到211個,一批“淘寶鎮”正在浮現,農村生產和消費的生態環境正在加速出現顯著變化。在江蘇沙集鎮、義烏青巖劉村、四川省青川縣、浙江麗水市遂昌縣等地,農村電子商務區域生態正在以點帶面的態勢涌現,極大地改變著傳統農業經濟和產業形態,改變著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與此同時,從中央到地方,我國也相繼出臺相關政策,不斷加大對農村電商產業的支持力度。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的要求。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提出“互聯網+”的概念。隨后,李克強總理記者會上也對此做了專門陳述。兩會剛過,就在17號,商務部表示,今年將規范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其中,推進農村和農產品電子商務是主要內容。
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出現和發展,在農村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農村消費市場也正迎來全面升級的歷史新機,正所謂“風物長宜放眼量”。作為有理想、有知識、有干勁、扎根農村一線、有著天然優勢的大學生村官,應該看準、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爭做農村電商發展的“領頭雁”,力爭依托電子商務平臺推銷農特產品,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做出自己實實在在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