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和風送爽。在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萬畝有機蔬菜基地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我們已完成3600多畝有機蔬菜產品認證,預計畝產值突破2萬元。去年,村集體經濟增收147萬元,帶動村民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談及有機蔬菜產業,黨寨鎮馬站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馬兆存有念不完的致富經。
馬站村綠色低碳蔬菜產業園內,西藍花喜獲豐收。 王將 攝
在有機果蔬莊園里,智能化設備實時動態監測有機育苗、有機種植以及冷鏈物流全環節,掃碼就可追溯每顆有機蔬菜的成長歷程。“以前我們村種普通蔬菜,價格波動大,收益不穩定,這讓我們意識到必須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回憶轉型緣由,馬兆存坦言這是一場倒逼的變革。
馬站村立足村情實際,多方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瞄準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綠色、健康的飲食理念,決定發展有機蔬菜產業。
轉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發展有機蔬菜認證需要3年轉換期,其間不能使用化肥農藥,還得集中流轉土地、統一管理,馬站村面臨著土地協調難、經營不規范、發展同質化等問題。同樣,種有機蔬菜能否帶來效益,村民也有不少顧慮。“有機蔬菜收益怎么樣?具體怎么干?投入后會不會打了水漂?”在馬站村“板凳會”上,黨員朱鵬的發言引發了激烈討論。
為打消顧慮,馬兆存帶領村“兩委”班子奔赴廣東、山東、湖南等先進地區,考察有機蔬菜產業前景、市場銷售等情況。回來后,組織村“兩委”成員和黨員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流轉400畝土地作為試點,開始了有機蔬菜的探索之路。
與此同時,在上級組織部門和黨委政府的指導下,馬站村堅持“產業鏈延伸到哪里,黨組織就覆蓋到哪里”的原則,通過組建“兆田”有機蔬菜產業鏈黨委,整合馬站、雷寨、黨寨等6個村的現有資源,聯合發展有機農業,新認證有機基地8800畝,打造出集有機農產品種植、有機肥生產、有機蔬菜加工、有機蔬菜流通銷售和休閑采摘為一體的有機產業鏈。
馬站村黨支部書記馬兆存在有機蔬菜基地查看西藍花長勢。張夢婕 攝
2023年,第一批有機娃娃菜上市,單顆售價2.8元,畝產值達2.5萬元,是普通蔬菜的3倍多。效益上來了,還帶動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在這打工也比較穩定,一天能賺150多元,既照顧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村民錢雪開心地說。馬兆存介紹:“目前,我們共育苗1200萬株,可以供1400多畝基地栽植。有機蔬菜種植讓村民既有務工收入,又有租金收入,320余人實現了穩定就業。”
收益有了,如何讓村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成為擺在村“兩委”面前的難題。
如何破題?“村企共建給出了答案。2023年,馬站村投資973萬元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公司——兆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公司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先后與福建世紀椿芽、云南蕓嶺鮮生等企業合作種植有機蔬菜。2024年,兆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盈利300萬元,其中147萬元用于村民分紅,剩余資金投入村級道路硬化、文化廣場建設等民生工程。
馬站村堅持“參股經營,抱團發展”發展理念,村集體以“土地租賃+投資入股”方式參與經營,每年除土地租金外,還能按照一定比例獲得分紅收益,入股村民按股權根據當年利潤進行分紅。
通訊員 陶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