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出版的《中國在梁莊》,講述了河南穰縣梁莊近30年來的變遷,以近似紀實手法呈現了梁莊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它是梁莊人留守在梁莊的故事。但是,這并不是完整的梁莊,“梁莊”生命群體的另外重要一部分,進城農民,還沒有被書寫。
歷時2年,走訪10余個省市、340余人,《出梁莊記》以近200萬字的圖文資料,記錄了51位主要人物的打工經歷。51位中,外出務工時間長達20年以上的有26個,外出務工時間10年以上的有15個,平均外出打工時間為16.7年。他們進入了中國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樣的工作?如何流轉?他們與城市以什么樣的關系存在?他們怎樣思考梁莊,是否想回去?怎樣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樣思考自己的生活?他們的歷史形象,他們的身份是如何被規定、被約束,并最終被塑造出來的?
梁莊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時間最長的有超過30年,最短的才剛剛踏上漂泊之程。他們是中國特色農民,長期遠離土地,長期寄居城市,他們對故鄉已經陌生,對城市未曾熟悉,他們是中國近2.5億農民工大軍的鏡子。他們構成完整的農村與城市,構成完整的中國。他們是一個共同體的存在樣態,我們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樣的姿態參與了他們的生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