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幸福就像是一只蝴蝶,當你對它緊追不舍時,你總是無法將它掌控,但如果你安靜地坐下來,它或許會降臨到你身上。” 社會科學家已經捕捉到了這只蝴蝶。他們認為幸福有三個主要來源:基因、偶然事件和價值觀。
社會科學家手頭最豐富的數據來自芝加哥大學的“一般社會調查”,這是從1972年開始的、一項以普通民眾為對象的問卷調查。在每隔一年進行的調查中,總有大約1/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非常幸福”,大約一半人稱自己“相當幸福”,只有大約10%到15%的人說自己“不是很幸福”。
在這些平均數據的背后,即便是人口統計學特征完全相同的人群在幸福程度上也存在差異。這該如何解釋呢?
第一個答案與我們的基因有關。研究人員發現,在任何特定時刻,我們的幸福感中來自遺傳的部分高得出人意料——大約有48%。
如果我們的幸福感有大約一半固化在了我們的基因中,那么另外那一半是怎么回事呢?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假定一次性事件,例如,獲得夢寐以求的工作,或是收到常春藤大學的錄取信。研究顯示,孤立事件確實控制著我們很大一部分的幸福感——在任何特定時刻最高可達40%。
但是,盡管一次性事件確實會控制相當程度的幸福感,每一個事件的影響卻被證明是極其短暫的。人們會以為,把家搬到好地方,或是薪水獲得大幅提升,這樣的重大變化會使自己變得幸福起來,事實并非如此。中大獎并不是獲得持久幸福的秘訣。
剩下的只有大約12%了。這聽起來也許不是很多,但好消息是我們可以把這12%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選擇追求信仰、家庭、社會和勞動這四種基本的價值觀,成為走向幸福的最可靠途徑。前三種價值觀是完全沒有爭議的。
根據“一般社會調查”的結果,將近3/4的人即便在獲得了可以奢侈地安度余生的橫財之后,也不愿意辭掉工作。在受教育最少、收入最低和職業最不體面的人當中,表示愿意繼續工作的人的比例竟然是最高的,而精英人士更有可能表示自己愿意拿著這筆錢溜之大吉,我們在嘲笑“沒有出頭之日的職業”時,最好能記住這一點。
把這些線索組合在一起,就會得出結論:通過讓我們的激情與技能相結合,使我們有能力在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中創造價值,勞動是可以帶來幸福的。這正應了一句名言:幸福并不在于對金錢的簡單占有,它存在于獲得成就的喜悅中,存在于付出創造性勞動的興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