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佳節,人們賽龍舟、品粽子、佩香囊之時,緬懷起千年前隨江水而去的屈原時,我卻沉浸在屈原的楚辭中,贊嘆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在追尋夢想的道路很漫長,需要我們共同去努力。
有人曾說過:"初讀好書,似遇新友,重讀此書,似會舊友。"的確如此,第一眼見到《離騷》二字,便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果然,初看后,沒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反復朗讀后才略知一二。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你生于良辰吉日,這似乎也暗示著你一身不凡的才能。父親賜給你嘉名,而你也紉秋蘭、攬宿莽,力求自己品德的高尚與完美。三后堯舜禹是你的榜樣,夏桀殷紂為你所唾棄。懷著揚棄穢政,振興楚國的壯志,你攜高德忠心而行。卻不知,前方,是一條異常崎嶇的路。
"寧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沒華麗的語言,但卻在字里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期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他委屈著自己的心智,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暫且認同把譴責和羞辱一起承擔。"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創作于楚懷王時期屈原遭讒被疏之時,是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楚辭》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國人,他們作品的語言和內容都具有濃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稱為《楚辭》。
關于「離騷」一詞的含義眾說紛紜,通行的說法大致有兩種: 一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解釋:「離騷者,猶離憂也。」離,是遭受的意思。離騷就是遭受憂愁。 二是東漢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中的說法:「離,別也。騷,愁也。」將「離騷」解釋為別愁。 二說都說得通,也都點出《離騷》即詩人抒寫愁怨之作。
透過《離騷》,我們看到的是詩人披蘭佩蕙,芳潔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剛直不阿,忠貞執著的偉大人格。面對現實的污濁險惡,屈原清醒地認識到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寧愿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九死而未悔。詩人將自然界和神話傳說中的花鳥草樹隨手拈來,妙筆點染,賦予其不同凡響的象征意義,如用佩飾蘭蕙表現自己的高潔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鳥芳草代表賢臣,
這種用「香草美人」托物寄興的象征手法,對后世的詩歌創作可謂澤被深遠,形成了文學史上獨特的屈騷美學意象和審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臺,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為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離騷》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的高度藝術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石,被后世視為浪漫主義的源頭。受楚地巫文化傳統的影響,屈原憑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詭云譎、變化莫測的神來之筆,將神話傳說中的云龍鳳鳥、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與現世人間的坎坷際遇糅合錯綜在一起,在幻想與現實的水乳交融中,創造了一個奇偉瑰麗,迷離繽紛,高遠玄邈的藝術世界。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會遇到種種的困難,要勇敢面對失敗的打擊。堅持不懈,走向成功。正如人們常說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和屈原相比,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有什么理由唉聲嘆氣、不發奮圖強呢?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尋夢想的道路很漫長,需要我們共同去努力。讓我們在當前全師掀起學習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之際,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師六屆三次黨代會精神,繼續唱響兵團精神、龍珍精神,打造小白楊戍邊文化之師,堅持唱響田園牧歌,積極推進我師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豐富職工群眾文化生活,實現“一個確保、兩個力爭”目標、建設美麗九師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