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是柴靜為張宏杰所著《曾國藩的正面與側(cè)面》一書作序時提到的一句話。初讀時便有心頭微微一顫的感覺,待讀完全書后再來細細品味這句話,更發(fā)覺這位睿智女神對人生的總結(jié)竟如此精辟。
早年的曾國藩曾是一個懷有強烈道德優(yōu)越感的憤青,自認為“唯我正確”、“人濁我清”,時常以天下皆醉我獨醒的姿態(tài)批判教育他人,言辭犀利,高己卑人。曾國藩的這種性格讓他在官場吃了不少苦頭。他一心為國、鞠躬盡瘁,卻時常遭群臣排擠辱罵,甚至連咸豐皇帝對他也是心懷怨憤。曾國藩在操辦湘軍水師時,因客觀條件不成熟暫時無法動工,咸豐皇帝便發(fā)文怒問“試問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時漫自矜詡,以為無出己右者......言既出諸汝口,必須盡如所言,辦與朕看。”大意就是,你平時不是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誰也比不過你嗎,那這個事兒你到底辦不辦得了?朕就等著看你怎么辦!咸豐皇帝的言辭之中,譏諷之意表露無疑。受盡排擠的曾國藩更添憤懣,狂躁不已,罵人也比以前罵的更兇了。
在極端痛苦之際,曾國藩開始讀老莊,正是老莊的著作讓他的內(nèi)心沉靜了下來。曾國藩開始冷靜反思自己,為什么全世界都跟自己過不去,也許并不是這個世界錯了,而是自己錯了。再回想自己以前的處世方式,以一種客觀的角度去審度,才發(fā)現(xiàn)自己竟是那樣的刻薄,犀利,得理不饒人。自己這樣大肆觸痛同僚甚至皇帝的自尊心,怎么可能得到他人的溫言暖語。
反思過后的曾國藩一下子“大悔大悟”了,他開始變得謙虛,和氣,好說話了。以前看不順眼的事情現(xiàn)在反倒能夠以包容的心態(tài)去理解別人的難處,想方設法去幫助別人解決難題,而不是像之前那樣動輒破口大罵。改變性格之后的曾國藩發(fā)現(xiàn),自己現(xiàn)在辦事情順暢多了,之前那些總跟自己過不去的討厭官場“小人”其實并沒有那么討厭。當然這并不代表曾國藩開始與官場小人同流合污,他雖然變得比以前“圓滑”了,但內(nèi)心依然操守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依然能夠堅守自己的內(nèi)心。
讀到這里,我們每一個人或多多少都能在曾國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年少輕狂的自己是否也曾是這樣,總覺得自己比誰都牛,每次與人爭執(zhí)時都覺得是別人做的不對,總要批評教育別人幾句,方才覺得心頭舒坦。我們或許都曾是血氣方剛的“憤青”,總覺得時運不濟,天妒英才,抱怨著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待遇。但歲月終會讓我們學會看清自己,放低自己,以包容的心態(tài)去理解世間萬象。我們終于少了對社會的批判和抱怨,而是學會冷靜思考我們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
“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曾國藩如是,我們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