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聽蔣勛先生在百家講壇講《紅樓夢》,感覺有些觀點頗有新意。后來買了五輯版的《細說紅樓夢》收藏,最近拿來細讀,別有一番感觸。與眾多解構和考證的紅學流派不同,蔣勛對紅樓夢的解讀是基于文本本身,近乎逐字逐句的分析。可能有人會覺得蔣勛講的很淺顯,我倒覺得他是在用心去感受紅樓夢。講紅樓夢的時候,他已經讀了三十遍。不是對《紅樓夢》極其執著的人,不會這么做。如同蔣勛先生說,他不是研究《紅樓夢》,“我是愛上了它。” 蔣勛 “說”《紅樓夢》之“細”,可謂細致入微。建筑、植物、服飾、吃食,包括裝盛實物的器皿,林林總總,無不考究。跟著蔣勛可以由文學通達美學、哲學、色彩學……
學到了很多知識。春天去植物園,想到《戲說紅樓夢里》講到芍藥與牡丹的區別,果真看到了細微的差別。感嘆蔣勛先生才學豐厚的同時,也懂得生活處處有學問,處處都是美。我常常想,一個人怎樣才算活得優雅,活得美,我去學舞蹈、樂器、繪畫……蔣勛讓我覺得,真正懂美的人,應當對生活有強大的感受力。你看窗外的柳樹,春天吐出鵝黃的芽,逐漸變成嫩綠,再變成深綠。你用心做一道菜,把食物變得可口。你精心布置陽臺的一隅,讓環境變得可愛……這一切都是美的體驗。另一個很深的感觸是蔣勛先生寬容豁達的處世態度。他在《紅樓夢》里看到的是慈悲:“我是把《紅樓夢》當佛經來讀的,因為里面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比如提到薛蟠,我們都會想到他強搶香菱、打死馮淵,覺得他是那樣不學無術、品行頑劣的紈绔子弟,而蔣勛看到了薛蟠的可憐。他說薛蟠爸爸早死,媽媽疼愛這個獨生子,家里有財有勢,卻又缺乏管教。打死人這樣大的事,他都不用做什么,自有旁人替他搞定。怎么可能不變得越來越放縱?“這就是他最可憐的地方,他根本沒有機會反省自己。”我想佛家所講的慈悲,正是這種境界。我們與人交往,心中有不平時,應該多從對方的角度想一想,他是什么境遇,有什么心情,也許就能理解他的表現,不會覺得突兀與不愉快。蔣勛先生對美的見地很深很深,我所領悟才很淺很淺,還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