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所讓人熱愛處,在于那些或喜或悲、豐富多彩的經歷,而這些經歷沉淀下來,反過來又能激起我們更多的生活熱情,進而促使我們去體驗更廣闊的生活,構成一個良性循環。重點就是不要讓自己陷入惡循環中,主動向良性循環靠攏:或者調動精神力量主動挑起生活激情,譬如以 “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去拼天賦” 這類話語激勵自己,又譬如挖掘想要讓家人和自己過上更富足生活的原始欲望,再如尋找心底深處的人生夢想,等等;又或者主動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拓展生活邊界,去經歷更廣闊的人生,譬如去接觸那些往日與自己的生活圈沒有交集的形形色色的人,又譬如去做那些往常不曾涉足的領域,改變也許很大,也許僅僅是把周末宅在家里變成去健身房這么簡單而已。
推薦一本書,正好對應這個問題:《我怎樣設計飛機》。作者是洛克希德的總工程師兼董事長Kelly Johnson (engineer) ,此書為其晚年的回憶錄。 我原本想看這位天才卓絕的飛機工程師是如何領導洛克希德研發出包括U-2、SR-71黑鳥在內的著名飛機,結果設計飛機沒看到(原書名《More Than My Share of It All》,坑爹的翻譯),卻在樸實的字里行間被作者豐富多彩的一生深深打動,他對生活無比熱愛的激情。其實他的人生算不上十分順遂,出身貧苦,幾歲大就給有錢人家洗衣服貼補家用,前后兩任深愛的妻子皆因病過世,第二位甚至只和他美滿生活了一年就惡疾纏身,此后十年相繼做了十幾次手術,先后摘除了眼球及右腿截肢,凱利這十年照顧妻子很是不易,早期危險的飛機試飛工作使得他失去了很多朋友,常年高負荷的工作使他患有各種疾病。但不論是幼年的貧苦,或者是之后的種種,都沒有澆滅凱利那顆熱愛生活的心。年幼時,幫傭洗衣之余,凱利有著非常豐富多彩的生活,壘磚頭、砍木頭這種苦重活兒在他眼里甚至都是有趣的,八九歲時他還興致勃勃地在小樹林里搭過一個小窩棚,十二歲時在圖書館看到的幾本關于飛機設計的書更是讓彼時的那個少年深深陶醉;成年后,如愿以償的完成自幼夢想的凱利在投身飛機設計事業之余,還和妻子經營了一個牧場,全書從凱利二十幾歲到七八十,牧場時不時出現,最終以凱利在牧場里招待一眾七十多歲的老朋友聚餐結尾。熱愛生活的人,那種處處流露出的激情,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完。
縱觀凱利的一生,絕佳的詮釋了前面所述的良性循環,正如這本書最后一段所言: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本羅姆.薩克斯醫生為我做了第二次心臟三向搭橋手術,算起來在第一次手術后已經過了九年。我生命的最后一章尚未寫出。但是,即便今夜上帝就召喚我,我已經享用了生活給我的份額,甚至已經大為超過了。我經歷了貧窮與富裕、斗爭與成功、平庸與顯赫、悲哀與歡樂、幸福和愛情。已經超過我應得的份額了。
如此心境,可謂達到內心安寧的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