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天你讀書了嗎?”時下,閱讀似乎在很多人眼里已經成了“不屑”。而在年輕人當中,人手一部手機,數字碎片化閱讀取代傳統閱讀的趨向更加明顯。正是認識到了這種危機,全民閱讀已列入國家立法計劃。
我們為什么閱讀?閱讀好處何在?知名作家麥家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與大學生村官一起來探討網絡時代閱讀的現實意義。
閱讀,讓我們的目光更深邃、人生更精彩。
讀書有什么用 只有讀書的人才知道
麥 家,著名作家、編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民閱讀形象大使”,他的小說《暗算》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作品暢銷歐美。
阿根廷著名詩人博爾赫斯曾寫過一首詩,大意是說“我一直在猜想天堂的模樣,我想那大概是圖書館的模樣。”我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我讀書的感受。
如果沒遇到那本書,今天我會怎樣
1976年我12歲,剛剛小學畢業。父母都是農民,有一天我父親上山砍柴被蛇咬了,農村有一種說法,雞叫天亮的時候我父親就不行了。但是,母親去鎮上請了一個郎中阿牛。不到兩個小時,父親的腿一點點消腫,第二天就可以正常下床干活了。
春節時,父親帶我去給阿牛拜年,在他們家的土灶柴火堆里無意發現一本書,后面十幾頁不在,但是封面還在,這本書是《林海雪原》。書是他從街上撿來的,不是用來看而是用來引火的。大人在客房聊天,我在灶房里看書著迷了,連吃飯的時候都在看,阿牛說送給你了,你趕緊吃飯,書你拿回家去。
這是我的第一本課外書,也成了我們班上的稀奇,我看完給同學們講,他們充滿了好奇,都巴結我、找我借書,不但看還抄,現在的孩子無法想象那個年代,真是一個精神食糧匱乏的年代。
我一直想,如果我年少時沒有遇到那本書,我現在會是什么樣?還會不會是今天的我?正是因為這本書和我的不期而遇,我和文學結下了終生的情緣。
不停地讀,總會遇到照耀內心的書
1985年,我軍校畢業后在福州工作,每天在一塵不染的空調里,穿著拖鞋伺候著比我值錢的進口機器。和機器打交道非常枯燥,那時候沒有網絡,也沒有手機,業余時間干什么?就是讀書。
和我年紀相仿的人都會有體會,上世紀80年代是全民閱讀的時代,只要識字的人都在讀書,看書成為我們唯一的娛樂。那時候像哲學書可以賣兩三百萬冊。那個年代人們讀小說,讀文史,讀哲學,什么書都讀。
由于《林海雪原》,我迷上了小說,我一直利用閑暇時間找小說看,單位有圖書館,周末到書店,曹雪芹、瓊瑤、巴金、金庸、海明威等,看了大量小說。
我一直認為讀書就是讀人,看書的過程就像跟人打交道,不可能喜歡每一個人,但交往的人多了,總會有那么一兩個人會和你心靈相通,成為你的朋友,成為你人生中往前走的伴侶。
有一天,我買了一本書《麥田里的守望者》。和《林海雪原》相遇,讓我喜歡上了文學,和這本書相遇,讓我想嘗試寫小說。我沒想到小說還可以這樣寫,它為我打開了文學的一個視窗。
真的要感謝閱讀,讓我在合適的時間遇到照耀內心的書。
我們不可能跟每個人交朋友,但是拒絕和人交往,你永遠不可能擁有朋友。讀書也是這樣的,只要你愛書,不停地閱讀,總有一天你會和一本書或者和一個作家相遇,這本書、這個作家可能就是你的“父親”,你的“母親”,它擔當的就是你親人的角色,這樣的書只要你閱讀肯定會找到,如果10本遇不到,20本遇不到,但是讀到一百本的時候,一定會找到。
與書為伴,是對生命最深層的關懷
2003年,我回老家和初中同學聚會,98個同學中有2個億萬富翁,17個千萬富翁,還有30多個百萬富翁。他們都是農民,但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時代的機遇掙到了錢。
其中一個億萬富翁邀我去他家做客,我跟他兒子聊天時,問他讀書怎么樣?和同學相處得好嗎?和同學、老師不愉快怎么解決?那個億萬富翁的獨子哭出聲來。我很震驚,問他為什么。他說父親從來沒跟他那樣聊過天,從小到大,他起床父親還在睡覺,他上床父親還沒回家,后來讀寄宿學校,每次通話,父親第一句話都是問缺不缺錢。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心靈的撫養永遠比身體的撫養更重要。
一個人除了身體還有心靈,多數情況下心靈問題無法用錢解決,包括我自己,我相信孤獨是我們經常要面對的問題,而且孤獨還只是精神世界最表面的問題。這位父親愛他的孩子,可是由于他讀書少,他的內心貧窮,他拿不出東西給予他的兒子,他真的窮的只剩下錢了!
那天晚上,我扮演了一個臨時父親,但我不可能一直陪他,就給他列了一個書單。后來,我們一直保持著通信,我明顯感到那些書成了他的朋友,讓他內心有了陽光,有了溫暖,有了力量。后來,他考上了大學,雖不是什么名牌大學,但是心靈非常健康。畢業后他沒有找工作,去貴州支教一年,回家后他父親想讓他接手公司,他沒同意,去了一個學校教書當老師,買了一輛“海馬3”去學校,不到10萬,他父親覺得很丟臉,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父親公司垮掉了。
但我相信,如果你在他和他父親之間要選擇一個人做朋友,你一定會選擇他,因為他有獨立的人生觀、價值觀,是自己的主人,他內心感受到的世界,一定比他父親領略到的世界寬大、豐富,也深厚得多。
確實,讀一本好書,無疑是交了一位好友,與書作伴,是我們生命最深層的關懷,也就是終極關懷,心靈關懷。
這些年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但我們對身體的關懷遠超對心靈的關懷,很多人遠離書籍,迷戀于物質,有名人公然在媒體上說讀書有什么用?我想告訴他,讀書有什么用只有讀書的人才知道,不讀書的人是不知道的。在書的世界里,有比飛翔要輕的東西,有比鈔票還值錢的紙張,有比愛情更加真切的愛,有比生命更加寶貴的情。
今天是各位聽我講故事,我希望有一天可以聽到你們給我講故事。最后我愿意和大家在一起,力爭每晚與書相伴,讓無數好書開啟我們心靈的同時,也給我們腳下的古老土地增添無限的智慧和生機。
(本文系麥家在今年南京“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大講堂”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