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先生的《鄉土中國》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著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為支撐;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讀后確有萬條萬縷了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正是這段頗高的評價使我萌生了對《鄉土中國》的興趣。
果然,讀畢,感觸良多。一方面是因為我的童年時代幾乎都是在鄉土的環境中度過的,因此我就是一個地道的鄉土中人,如今,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生活,更是浸在這濃濃的中國式的鄉土味兒之中;另一方面,這本書寫于20世紀40年代末,到現在已有60多年的時間跨度了,而這6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讓我感觸頗深。
在我看來,費老反復在提一個詞——鄉土。他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多l土中國》一書開篇注重于寫中國的鄉土,后面多轉化為寫鄉土的中國。中國的鄉土自有其特點,而中國也的確帶有濃濃的鄉土味。直到現在,這種味道也還處處可聞。
中國現在的鄉土狀況如何呢?整體而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而這未免有失精細,我姑且以我所在的農村為例,這情況對于我來說還是比較熟悉的。平時在村里,最有感觸的便是孩子少了,減了不少熱鬧。村中的老人過世的也多了。讓人不好意思的是許多村里的人大多叫不上名來,真有一點物是人非的感覺。學校合并,上初、高中的孩子經常不回家,更別說大學生了,這就讓長老權利的施行大打折扣。雖然我在社區工作,但是社區之中也大多都是農村城鎮雜居的情況居多。有一次,做入戶調查,我發現農村家庭的收入構成,其中確有十之二三的家庭以外出務工為主要的收入來源,成為農民工。以上所述也應該是大多數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狀況了,這當然與費先生所在的那個年代的鄉村不同了,然而雖然有這么多的變化,但是對于每一個鄉土中人來說,土地依然是親切的,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密切的,所以鄉土本色是維持住了。
當我們把視線從鄉下轉移到整個中國社會,和諧社會是近年來的主流理念。在文化方面,這首先需要道德與法律的和諧,恩威并重才能不失方寸。類似于費先生的人治與法治,法律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這也讓我對費先生的“無訟”觀點深有體會。大約在五六年以前,鄰居兩家因為一件事故發生爭執,但當時雙方都沒有考慮訴諸法律,最終在村里幾個有威望的老人的協調下私了,兩家至今也還都和氣。另一件事是去年暑假時的,雙方發生了一點小事,但第二天就有一方收到了警察的罰款,互為鄰居的兩家從此形同陌路。無論是巧合還是必然,總是有這么一個無訟的趨勢存在,這正如費先生預料的那樣:只有在社會秩序和思想觀念上進行一番改革,法治秩序才能建立,而如今這種改革很大程度上已成事實,這個過渡也就理所應當了。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在重刊序言和后記中有一句同樣的話: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說是完稿,只是一種嘗試的記錄罷了。這句話的確很到位,理論創新永遠不會有完稿,甚至不會有定稿,人的一生應當有不斷探索的精神。費老這種孜孜不倦的理論創新精神和求質求真、舍生忘死的實踐探索精神也深深打動了我,他那謙虛、認真、務實、敢于向未知領域進軍的學術精神也教育了我,于是我想借費老的話結尾—— 這不算是完稿,也不能算是定稿,只是一種嘗試的記錄罷了,愿我們的青春與經典同行,至臻,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