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土生土長的北方人來說,《花花果果枝枝蔓蔓》所描繪的南方草木是讓人倍感新奇的。作者用細膩的筆觸介紹了南方常見的四十種花草、果木、菜蔬,它們來歷不同,性格各異,姿態萬千。能染指甲的鳳仙花常借指青樓女子,花團錦簇的三角梅總是不肯凋落,荔枝與龍眼形態各異卻常被相提并論,就連廚房中最常見的蔥和蒜也有許多你不知道的故事,這也是作者的側重點:植物背后的故事,人們在歷史中賦予他們的意義。
北京郊區的農村也有許多這樣的常見植物與果蔬。迎春、連翹、山桃次第開放,月季、紫薇、棣棠爭奇斗妍,還有這個季節多姿多彩的打碗花,鋪撒一地金黃的銀杏,甚至那些路邊小小的點地梅、斑種草,農家菜園里的茄子、豆角。可我從未想過它們背后的故事,城郊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漸漸切斷了與土地、與植物之間的聯系,能略識一兩種植物已經不是容易的事情,更不要說深入的了解。花果枝蔓成了市場里的商品,而不是土地的產出。城鎮化在這個意義上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的便捷化,還有去自然化。這樣一本小書又把人們帶回了自然之中,雖然是南方草木,但好像就是長在小時候北方家門口的一花一木,就是菜園子里的一果一蔬。
最為人稱道的是一篇篇植物散文中所牽涉的文獻量,旁征博引并不亞于學術論文,需要足夠的案頭功夫,然而讀起來并不覺枯燥,清新的文筆讓人如沐春風,加之活靈活現的插畫,花果枝蔓躍然紙上。我想這便是真正的博物了,綜古攬今,有縱向的淵源,也有橫向的比較。色彩不重,筆墨不多,卻讓人看到博物不僅有身體力行,也有咬文嚼字。身體力行很難,咬文嚼字也不易,快節奏的生活中,安靜的坐下來翻資料,查史書,尋著記憶的脈絡,構造一副靈動的南方草木畫卷,著實是件趣事,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作者為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旺鎮小牛坊村書記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