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邊都是農田、老破房子,雜草叢生,也沒什么人來。現在這些老屋都翻新了,還修了棧道,每天來的人越來越多!”
“村子的變化好大,都變成網紅村了。”
……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講述的正是福建省德化縣國寶鄉南斗村的蛻變。
近年來,南斗村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持續發力,通過強化黨建引領、加強人才引育、創新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獨具風格的農文旅融合賦能之路,先后獲評省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省鄉村治理示范村等十余項榮譽。
如今的南斗,一個個有山有水有田園的美麗鄉村正在崛起,一幅幅“有產業、有顏值、有鄉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動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聚才引智凝心建強一支隊伍
“自從林書記來了以后,這幾年村子大變樣,村干部也都干勁十足,修古厝、搞產業,南斗村已經成為全縣有名的‘網紅村’了。”村黨總支書記林德頌說。林德頌口中的“林書記”就是南斗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林曦。
在林曦帶領下,南斗村以“輸血”促“造血”,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強化,對內培優組織力量,對外引進各類人才增援,為南斗振興蝶變裝上“智慧大腦”。重視“頭雁”帶動,修訂每周村“兩委”例會等7項制度,不定期組織到浙江、漳州等地考察學習,在基層黨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等方面激發“頭腦風暴”,增進互學互鑒。注重發揮黨員隊伍作用,制定黨員干部帶頭抓項目落實工作等機制,引導黨員干部深入群眾、引導群眾、帶頭服務。科學選拔后備人才,“線上線下”摸排優秀農村黨員、退伍軍人、致富能手、返鄉大學生等領域的優秀人才,建立鄉村人才信息庫60余人,培養后備人才4人。
同時,南斗村不斷加大外引人才力度,與泉州工藝美院等多家院校組成“黨建+人才”聯盟,邀請集美大學等高校美術專業師生駐村設計,建成南斗豐碑、風鈴谷等微景觀;用好鄉村閑置資源,打造南斗片區“大師工作室”,引進5位省級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定期到村創作,通過“南斗共享直播間”開展抖音直播,推介鄉村藝術作品,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鄉村建設。
共建共治共享宜居鄉村更和美
“環境不好,人留不住,產業不行”,這是一直困擾南斗村村干部的難題,必須要在鄉村空間布局上尋求突破。從2021年開始,南斗村黨總支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以見實效為抓手,持續推進“五個美麗”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多處口袋公園、小游園,合理配置花草樹木,增設休閑區和健身器材、更換沿溪仿竹籬笆……
村莊環境提升了,如何有效管理又是一個難題。對此,南斗村積極探索“黨建引領+村民自治”的模式,干群攜手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持續擦亮人居環境整治底色。
在南斗村,60歲以上的老人共有440余名,最大年齡的老人已97歲。針對在村老弱群體居多,公共服務不足的現狀,南斗村多方籌措資金300余萬元,依托“黨建+”鄰里中心,建成鄉村體育公園、長者食堂等,定期為在村老人提供免費午餐。此外,村里還會組織“愛心義診”“愛心義剪”、健康知識講座等各種愛心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托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更是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紅綠”交融產業興讓鄉村更有前景
過去,村莊破舊,農田大量拋荒,年輕人一半都外出打工;如今 ,道寬路平、老屋新生,農文旅產業蓬勃發展,南斗村可以說是舊貌換新顏。“4年前的南斗還不是這個樣子。”家住南斗村溪口角落的老陳感慨,“經過精心打造,現在成了熱門的紅色打卡地,游客越來越多,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南斗村抓住“黨建引領”這個核心,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走綠色發展道路。通過深度挖掘紅色文化、陶瓷書畫文化和生態文化等資源,盤活古民居等閑置資產,積極培育富民產業,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目的地。
在駐村第一書記林曦的協調下,清華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專家團隊蹲村調研,制定以南斗村為核心,聯合毗鄰祥云、內坂兩村的“一心三區”南斗片區研學農旅綜合體發展規劃。同時,在全村開展支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的“雙帶”活動,集體收儲閑置農房,建成了“戴云之戰”革命歷史陳列館、陶瓷文創空間、“宿溪南斗”民宿、長者食堂等,補齊片區餐飲、住宿、娛樂等服務短板。
在此基礎上,南斗村策劃推進“國寶紅色文旅小鎮”研學實踐基地建設,獲評省、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與晉江等研學聯盟合作簽約,每年新增引入研學學生近萬人。同時,以跨鎮聯建為契機,成立由南斗、李溪等村組成的雷峰—國寶跨村聯建黨總支,整合“戴云之戰”革命歷史陳列館、閩中黨組織南斗地下交通站舊址、溪口陶瓷文創空間、古街等,配套開展農業采摘、嫁接等農事活動,做響“紅色+生態”研學線路,為村民們帶來了數十萬元的銷售增收,村集體經濟收入也翻倍增長。
在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的時代風口下,南斗村與陸升集團一拍即合,圍繞南斗研學展開深度合作,吸引投資2000余萬元,建設集露天咖啡館、書屋、親水游樂園、主題民宿餐廳等業態為一體的研學綜合體,真正做到了“打生態牌、吃文旅飯、走致富路”。
從“老破窮”到“綠富美”,南斗村的蛻變印證:鄉村振興不是“涂脂抹粉”,而是立足稟賦、系統重構的深層變革。未來,南斗村將繼續深耕“紅綠交融”之路,讓古厝留住鄉愁、讓產業滋養民生,在閩南山水間書寫更具活力的振興答卷。
通訊員 陳文彬 何巧芳
南斗風云紅色主題景觀稻田實景。(德化縣委組織部供圖)
泉州工藝美院學生到溪口陶瓷文創空間進行陶瓷創作。 (德化縣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