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盛夏,我以村黨支部書記助理的身份,踏入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街道泗華村。這個繁華商圈與千年古溪交相輝映的城鄉結合地,常住人口多達15000多人,每4個居民中就有一位老人。村口古榕樹下,老人們三三兩兩靜坐,與不遠處車水馬龍的中心廣場形成鮮明反差。在村里工作了十幾年的支委肖季輝那句“雖然大家不愁吃穿,但是眼神卻空落落的”,如一塊巨石壓在我的心頭。
正當我苦思如何破局時,村委吳大姐撣著檔案柜的灰念叨道,“小林,重陽節快到了吧?”這看似隨意的閑聊,卻成了轉機。當晚辦公室燈火通明直至十點,桌上堆滿了寫有“套圈”“剪紙”等字樣的草稿。第二天,我積極與村干部攜手,對接區民政局,精心策劃出“活力重陽、樂在運動”主題活動。活動當天,78歲的肖深奶奶在“紙牌消消樂”環節連勝三局,她布滿老年斑的手緊緊攥著我,滿眼激動:“阿妹,這樣的活動讓我們動起來了,心里暖洋洋的。”看著現場36位老人臉上綻放的笑容,村干部打趣:“小林,你這是把咱村的‘古董’都給激活了!”
有了這次經驗,我協助村委會利用“泗華片區長者之家”陸續開展了手工編織、時政講堂等活動。去年12月,街道部署老年教學點建設,我帶著調研報告前往區老年大學,面對課程“三選二”的經費困局,經過與恒大御景半島小區黨支部書記陳瑞玉的反復溝通,最后太極拳和廣場舞先開了班,但幾個愛拉二胡的大爺不樂意了,龔大爺直接向我表達不滿:“咱這把年紀就想圖個樂,咋還分個三六九等?”我急得滿臉通紅,卻不知如何解釋。
那段時間,我反復思考自己的工作方式,學著更耐心地傾聽老人們的訴求。沒想到,過了個把月,小區里的綜合活動中心竟響起了悠揚的二胡聲。有天晚上,我閑來無事在活動中心制作活動剪影,背后忽然傳來《茉莉花》的調子。扭頭一看,龔大爺領著小區里十幾個老人,抱著二胡坐在臺階上,拉得有模有樣。“小林啊,我們自己互相學的,你給我們打打分?”老人眼睛亮晶晶的,像個等著表揚的孩子。
如今每周三下午,太極班的白衣隨風輕擺;周四下午,廣場舞的紅色綢扇翻飛如蝶;至于廊檐下那此起彼伏的二胡聲,早成了村里最靈動的背景音。
“小林啊,我們自發組建的二胡班已能合奏好幾首知名曲子了,下次來當聽眾。”收到龔大爺發來的微信,屏幕映亮了我案頭待審的“銀齡互助”方案。回想初到村里時,與老人們溝通困難重重,那扇扇緊閉的心門讓人難以靠近,可如今,我已成為他們口中的“心里人”,頗為感慨。
起初組織活動時,老人們提出的各種意見和建議讓我應接不暇,有時甚至覺得難以滿足。但慢慢地,我明白傾聽是溝通的橋梁,只有真正聽懂老人們的需求,才能為他們提供貼心的服務。
如今,我能在老人們絮絮叨叨的話語中,捕捉到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這也讓活動的策劃更加精準到位。老人們在活動間隙塞給我的薄荷糖和柿餅,讓我明白基層工作不是簡單的單方面給予,當年輕的熱忱撞上歲月的智慧,生命與生命相互照亮,晚霞也能綻放出朝陽般的光彩,而我也在其中收獲了感悟與成長。
林慧彬(右一)與村干部商量“銀齡互助”方案。(作者供圖)
泗華村老人在參加活動。(作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