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篇網絡文章《大學生“村官”,不在尷尬中爆發,就在尷尬中堅強》,讀來感受頗深。“尷尬”一詞與大學生村官放在一起是有喜有憂,喜的是社會上對大學生村官的高度關注,憂的是大學生村官對職業選擇的不自信。
“尷尬”一詞的字面意思是:神色、態度不自然。形容處境困難,不好處理。大學生村官之選擇這一職業,有的是響應黨的號召自愿到農村接受鍛煉,有的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先就業再擇業,之所以把“尷尬”與大學生村官聯系在一起,這與對大學生村官崗位的認識有著密切的關系,也與大學生村官不適應農村工作環境、不掌握農村工作方法有關。
大學生村官是村級組織特設崗位,這就是大學生村官的身份。這個身份不同于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而是中央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與時俱進的一個創新舉措。由于是一個新的事物,許多大學生村官雖然選擇了這個崗位,但并不能正確認識這個崗位的性質,也就出現了“尷尬”的認識。
出現“尷尬”的認識,還與大學生村官不能盡快融入農村有關。近期,山西省委組織部為了增強大學生村官的群眾觀,開展了“六個一”主題實踐活動,即走訪一遍全村農戶、記錄一本民情筆記、寫好一份調研報告、作出一份公開承諾、聯系一戶困難家庭、辦好一些惠民實事。走訪農戶拉近了與群眾的感情,記錄民情筆記掌握了村情村貌,撰寫調研報告提升了思考問題的能力,公開承諾贏得了村民的信任,聯系困難家庭了解了農戶疾苦,辦好惠民實事解決了群眾實際困難,這一做法暢通了大學生村官與群眾直接聯系的渠道,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大學生村官帶來的實惠和溫暖,也讓大學生村官找到了做好群眾工作的鑰匙,在實踐“六個一”的過程中增長了才干、增強了自信,避免了“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