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村任職,是大學生村官五條出路的第一條。中組部等有關部門出臺的《關于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規定,對表現優秀、黨員群眾認可、擔任村“兩委”主要負責人的大學生村官,要鼓勵他們長期在農村基層干部崗位上建功立業。
但是,一些大學生村官對留村任職這條出路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有的被身份所困,認為留村擔任村干部不是一種職業;有的被“跳板”思想所擾,認為當大學生村官只是混個基層經歷,為謀求更好的崗位增加籌碼。這些想法影響了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干事創業的信心,也影響了基層干部群眾對大學生村官隊伍的期待。一位村支書曾動情地說,他們鎮一年內流出了5位大學生村官,他們村的第三個“村官”剛派上用場就走了,真是無奈。一位在農村工作了7年的大學生村官講,他雖然習慣了農村,但有關政策讓他很困惑,只好整天忙著應付考試。
為什么會出現諸如身份困惑、出路困惑等難題,有兩個原因,一是對政策理解不深不透,二是政策執行不到位。大學生村官是“村級組織特設崗位”,這是中組部明確的身份。但不少基層干部、社會人士和大學生村官都認為這個身份既不是公務員身份,也不是事業單位身份,就是沒有身份。這種認識乍聽似乎有一定道理,實則是“官本位”、“鐵飯碗”思想作祟,沒有從本質上理解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戰略意義。個別鄉鎮截留大學生村官從事閑雜工作,也使大學生村官的身份變得模糊不清。至于“出路困惑”,也是因為對政策的理解出現偏差所致。中組部規定大學生村官有五條出路,這是一個多元發展和多渠道流動的開放模式,每個人的自身條件不同、理想不同,所處的環境也不同,需要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如果大學生村官把出路,僅僅定位在考錄公務員上,既不符合培養各行各業優秀人才的目標,也不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就會造成“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
暢通留村任職渠道,打破大學生村官不愿留、基層黨組織不會留的尷尬,需要各地進一步明確大學生村官留村任職的政策措施。比如,哪些大學生村官可以留村任職、留村任職大學生村官應該享受什么樣的待遇,這些都必須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宣傳出去。特別是那些帶領村民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學生村官,如何進行考核,如何讓考核結果成為激勵他們的“指揮棒”,引導他們扎根基層、創業富民,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迫切需要各地創新制度設計。首先要關注大學生村官的兩種心態。一種是踏實肯干,愿意扎根創業,但又怕不能擔任村“兩委”副職以上職務而被解聘;一種是消極等靠,不愿意留在農村。對此情況,各級黨委組織部門要發揮能動作用,拿起考核指揮棒,樹立“四種導向”。樹立考核權重向基層傾斜的導向,要尊重村民的評價,減少鄉鎮對考核結果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大學生村官沉心干事,引導鄉鎮機關不截留、不“放羊”,引導農村干部多壓擔子敢給權;樹立考核權重向“兩委”主干傾斜的導向,對于那些立志在農村干事業的大學生村官,組織上要創造條件讓他們能夠選得上,如甘肅省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單列大學生村官副職職務,如山西省通過調整交流,確保優秀大學生村官能夠順利留村任職;樹立考核權重向創業富民傾斜的導向,對開展創業、擔任村主干的優秀大學生村官,可以簽訂長期合同,終身享受大學生村官待遇,或者推廣江蘇省單列事業編制的做法,從根本上解除志愿留村任職大學生村官的后顧之憂;樹立考核結果與個人發展相結合的導向,對消極等靠不履職的和拈輕怕重不適應的要堅決予以解聘,對考核優秀、群眾認可、組織信任的,可以直接選拔到干部隊伍中,成為黨政干部的源頭活水,讓留村任職這條出路越走越寬。
山西省委組織部 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