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被母校評為優秀校友,這則消息讓人耳目一新。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高校的優秀校友往往是學界、政界或商界的翹楚精英,而在山村帶領村民修馬路、種魔芋的大學生村官,似乎與“高大上”的優秀校友沾不上邊。
在此,我們不禁要給四川傳媒學院一個點贊。因為校方這一不同尋常的舉動,給莘莘學子的青春選擇提供了新的路徑導航,這就是到基層去,到時代需要的地方去。
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有些高校的優秀校友評選已漸漸變了味。獲得這一榮譽的,要么是高官,要么是富翁。前幾年一位教授竟然聲稱:“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別說是我的學生。”這雖屬極端的個例,卻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人才評價的庸俗和功利化傾向,錢和權成了考量校友是否優秀的沉重砝碼。這種以富貴論英雄的評價杠桿,勢必扭曲學子們的價值觀,誤導年輕人的擇業取向。將村官評為優秀校友,正是對“跑偏”人才觀的一種糾正。大學生村官雖然無錢無權,但他們“有愛心、肯奉獻”,把青春安放在基層,帶領當地群眾走向富裕文明的快車道。這種稀缺的社會責任感,不正是值得高校褒獎的優秀品質嗎?
當下的中國農村,正奮力跋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途上,迫切需要一大批優秀人才投身其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很多高校畢業生卻蜂擁擠入大城市,主動下到基層的比例并不高。究其原因,除了在農村工作,生活條件艱苦外,還有好多人擔心,基層工作得不到社會的認同和尊重,缺乏成就感。在這樣的背景下,村官當選母校優秀校友,就有了更多的勵志色彩和現實意義。“母校以我為榮”的青春榜樣,傳遞出清晰的信號:沉到基層,做好村官,人生同樣出彩。這是對所有扎根基層的年輕人的獎賞和肯定。這種鼓勵或許不會立竿見影,改寫成千上萬青年的職業生涯規劃,但無形中會影響畢業生的奮斗方向,成為人才流向基層的眾多推手之一。
今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給大學生村官張廣秀復信,希望全國大學生村官“熱愛基層、扎根基層”,為全國20多萬大學生村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但如何引導更多的大學生建功基層、奉獻基層,是一出有待全社會共同演繹的“大戲”。我們有理由相信,像四川傳媒學院這樣支持呵護大學生村官的社會力量越多,大學生村官在基層的信心和耐心就會越足,人生出彩的機會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