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全國大學生村官工作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趙樂際指出,大學生村官隊伍建設要“優化整體結構,保持適度規模”,“要著眼培養了解國情、熟悉基層、心貼群眾、實踐經驗豐富的干部、人才,著眼強基層組織、促農村發展、讓農民受益,嚴格標準、嚴把入口、好中選優”。結合中組部一系列文件精神,可見“好中選優”已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村官選聘工作的重要方針。
按照黨中央的安排部署,從2008年起,一批又一批優秀高校畢業生奔赴基層、到村任職,有效緩解了基層一線人少事多、基層干部青黃不接的壓力,有效緩解了逐年增大的大學生就業壓力,有效緩解了年輕干部國情知識缺乏、基層經驗匱乏的成長壓力??梢哉f,這項開創性的制度設計,受到了基層黨組織、基層干群和高校畢業生們的廣泛歡迎,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一定會持續推行下去。
大學生村官制度推行六年后,中組部提出“好中選優”、“優化整體結構,保持適度規模”等要求,可見在推進制度落實大方向、關心關愛大學生村官、助力基層組織建設上都沒有變化,但大學生村官數量上會控制規模、減少人數,質量上會嚴格把關、提高標準,入口上會加劇競爭、精挑細選,出路上會暢通渠道、助推成長。一句話,“控總量、提質量”會成為新時期選聘大學生村官的工作著力點。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基層不缺年輕人才了嗎?不,大學生村官這個特聘崗位是來的多去的多,留下的很少,基層缺少年輕干部、缺少年輕人才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只是,基層組織和農民群眾只歡迎熱愛基層、熱愛學習、為民服務的年輕干部,只歡迎志在當個“永久牌”基層干部的年輕人才,不歡迎還沒來幾天就一門心思想著快點離開的年輕人。事實上,一些地方在選聘大學生村官時把關不嚴、管理不力,導致少數年輕人把主要精力用在復習備考上,不愿干事創業,不愿服務群眾,個別人過于計較自己的一時得失,影響較壞;有些大學生村官人崗不適,學習能力、干事能力不強,少數人任職兩屆、歷經數次考試仍然考不取心儀合適的工作崗位,這對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可持續推進埋下了隱患。不僅上述問題亟待解決,而且新形勢也需要我們作出調整:隨著報考大學生村官崗位的人數持續增加,達到前幾年的數倍,讓“選優選能”成為一種必然。
因此,“好中選優”原則的提出,是立足于基層需求、突出問題導向、堅持改革創新的戰略微調,可促進大學生村官不大熱心、不大安心等問題的加快解決,可以為基層引來一批素質更加優良、愿意扎根下來的基層干部好苗子,可以樹立“人才在基層錘煉、干部在一線成長”的良好導向。更何況,輔以推行“把選調生工作與大學生村官工作銜接起來”等舉措,就會出現“進門人數在減少、留下人數在增加”的良好局面,必將受到基層一線的普遍歡迎。
“好中選優”方針的確立和實施,對于有志于到村擔任村官的大學生來說,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熱愛基層一線,提升綜合素質、提高干事本領,做好吃苦準備、弘揚奉獻精神,在廣闊天地里大展身手、鍛煉成長。對于各級黨組織來說,對這些素質更全面更優秀的年輕干部,一定要從嚴要求,也要關心愛護,從而為農村改革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好干部后備軍。